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9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25篇
统计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的变革与建设王永昌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得以确立完善,这使我国社会开始真正步入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全面转型时期,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整个社会主活正经历着空前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广泛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3.
《学习毛泽东》这篇课文选自周恩来同志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一九七八年十月七日,在《中国青年报》复刊之初,发表了这篇光辉文献.在节录的这部分中,周恩来同志着重论述了毛泽东如何值得我们尊敬以及如何学习毛泽东等问题,表现了对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全面、深刻的理解.这是一篇具有远见卓识的文献,它的指导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相似文献   
4.
知性(亦译悟性、理智)是认识主体从局部、个别的方面对认识对象进行确定性的分析、解剖、抽象的认识活动。那末,知性是不是人们认识过程中一个不同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阶段呢?对此,哲学界尚有争议。笔者认为,搞清楚这个哲学认识论中的重大问题,不但在理论上能够分清一些是非,而且对于指导人们正确有效地认识客观世界,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知性认识究竟是否人们认识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哲学家们和经典作家承认与否,主要是看它是否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是否与人们的认识活动相一致。把认识过程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首先是和客观事物内在组成要素及其普遍  相似文献   
5.
真理和谬误作为矛盾的对立两极有没有互含性?这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老问题。本人在《真理和谬误互含性根据新探》(见《晋阳学刊》一九八五年第一期)一文中,曾以真理和谬误既包含着又不包含着对方的观点,加入了这一争论的行列。拙作问世后,有的同志提出了“质疑”,这是应该欢  相似文献   
6.
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疑难点。造成这一问题的理论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这两个概念含义模糊不清,缺乏科学性。为了澄清理论是非,使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原理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其他原理相协  相似文献   
7.
刘星翔同志在《对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商榷》(见《光明日报》1982年6月19日)一文中,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一定义有三个主要缺点:一是丢掉了认识的社会属性,二是并非所有的人脑反映都是认识,三是忽视了认识离不开实践的特点。这些理由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刘文在提出质疑之后,自己所提出的认识“新定义”,也同样是值得商榷的。刘文的认识新定义是:“认识是人们的思维能动的反映和指导实践的社会活动。”并一再强调“认识只不过是人们的思维对实践的能动反映和指导”。其实,刘文的认识定义,并不比原来的认识定义更确切、更科学。以我之浅见,它反而更模糊、更片面了。  相似文献   
8.
金融商品的收盘价在作为技术分析的基本数据时,有以下4大缺陷:(1)庄家可以合法地、随意地操纵;(2)仅是交易时间段最后时刻的成交价,反映整段交易情况误差大;(3)只能孤立地分析个股;(4)田于量为价先,量价是因果关系,所以用结果预测结果必然滞后。而本文就是为了克服收盘价用于技术分析中的以上缺陷,提出了量价辩证因里关系的数字化结果,即价量指标(它也就是带量K线图或价量分时走势图的数字化结果),专门用来反映金融商品行情变化的基本特征。因此,用价量指标代替收盘价做为现有技术分析中采用的基础数据,必定能更科学、要准确、更超前地预测金融商品行情的变化趋势,这无疑是金融商品技术分析理论的一场大变革。  相似文献   
9.
主体和客体是哲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人们在探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时,通常用“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去界定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然而,对“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的具体含义和内容,人们却很少作系统而具体的论证。本文试就“客体的主体化”的含义,尤其是具体内容,作一较为系统的探讨。所谓客体的主体化,是指作为同实践主体相对应的.并发生着现实相互作用的实践客体,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实践主体所产生的一种反向性的作用和影响,并且使客体性的东  相似文献   
10.
关于矛盾转化形态和结局,过去人们总认为只存在着矛盾对立双方互易其位的一种转化形态.近几年来,学术界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对矛盾的转化形态和结局作了一些探讨,指出了矛盾转化形态和结局的多样性.本文拟谈谈矛盾转化形态和结局的几种可能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一个矛盾,其内部都存在着两个已经展开了的、成熟了的对立面.这些矛盾对立面的转化可能形态和可能结局,有的会象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例如,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之间矛盾对立面互易其位的转化,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经过无产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