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王安石变法中,曾巩较任何人都更处于一种微妙的境地。一方面,他和王安石既是同乡,又是挚友,曾、王二府又是姻亲;另一方面,作为门生后学,曾、王,二苏都为欧阳修、杜衍、韩琦等一辈老臣所赏识与器重,再则,其弟曾布又是王安石变法的左膀右臂。从某种意义上说,曾巩是熙宁前后复杂政局的一位重要的知情者,他对变法的态度,他和王安石的关系,在当时的士人中就显得更有代表性。考察这些关系,有助于全面认识熙宁变法的意义与得失。  相似文献   
2.
3.
杨万里评价中较复杂的一个问题,是他和江西诗派的关系。在其身后,他曾一度被视作江西诗派后期的领袖与传人。刘克庄说:“比之禅学,山谷,初祖也;吕、曾,南北二宗也;诚斋稍后出,临济德山也。”(《茶山诚斋诗选序》)王迈说:“江西社里黄陈远,直下推渠作社魁。”(《山中读诚斋诗》)不过,这种哄抬与攀附历来也为人所诟病。但后来的翻案者,基于对江西派的偏见,又往往引杨万里尽焚学江西体旧作一事为证据,硬将他置于江西诗派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4.
邹自振是福建人,却在江西的抚州工作了近30年。这30年中,他对临川地域文学从涉足到深入,从单个作家研究到临川文人群体研究,从临川文学到临川文化,他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研究范围,扩充自己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5.
王琦珍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2,21(1):102-102,F003
近十余年来,随着学术领域的不断拓展,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的傩戏,也日渐为学术界所关注。但总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则又往往使人觉得存在相当大的缺憾,有的甚至可称作是误区。这种不足,归纳起来,大致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研究视野窄小。现在很难确切地考证是谁最先将傩  相似文献   
6.
陆王心学对明中后期文学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如果以为这种影响仅局限于李赞与公安派则是极狭隘的。这种影响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使明中后期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出现了明显的异端色彩和世俗化倾向;二是影响及于文学理论,其中又包括文学观念、创作倾向、文风转变等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7.
在明末清初的文坛上,侯方域(朝宗)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作家。邵长蘅说:“明代文学,自嘉隆诸子,貌为秦汉,稍不厌众望,后乃争矫之,而矫之者变愈下。明文极弊,以讫于亡,朝宗始倡韩、欧之学于举世不为之日,遂以古文雄视一世。”但严格来说,侯方域在创作上的成就并不很大,他真正对文坛发生影响的,还是他所谓的“运骨于气”、“才与法合”的文论主张。他以这一思想为中心,较全面地分析了“舒气”、“竖质”、“轨法”、“重才”四者之间的关系,为廓清明代文坛的门户之见,恢复诗文的优秀传统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论杨万里诗风转变的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万里焚弃其学江西体的诗作后,曾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改奉晚唐诗歌作为主要取法对象。其《答徐子材谈绝句》说:“受业初参且半山,终须投换晚唐间。《国风》此去无多子,关捩挑来只等闲。”《读笠泽丛书》也说:“笠泽诗名千载香。一回一读断人肠。晚唐异味同谁赏,近日诗人轻晚唐。”师法对象的改换,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导致他后期诗风带根本性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位有成就的古文大家,曾巩对北宋和明清文坛发生过很大影响。他的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曾使他拥有过不少的崇拜者;而其浓厚的儒学气味,也曾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被一些人当作精华而加以颂扬和称许。“五四”之后,曾巩不太被人重视。九百年来,曾巩的形象时显时隐,本文拟就不同时代的评价作一梳理,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曾巩的影响与评价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杨万里的诗论与创作,明显地反映着禅学的深刻影响与渗透,这在当时就为人所注意了。葛天民《寄杨诚斋》一诗说:“参禅学诗无两法,死蛇解弄活泼泼”,并称赞他“赵州禅在口头边,渊明诗写胸中妙”。从某种意义上说,禅家观照与思维方式的影响,是“诚斋体”形成过程中除晚唐诗风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40年的仕宦生涯中,杨万里与禅僧们有过不少的交往。乾道六年和淳熙十四年,他曾两度供职于赣西北的奉新与筠州,而这正是唐以来南宗禅的主要滋生与繁衍基地,南禅“五家七宗”即有四家创立于此。此外,在零陵与杭州任上,他也时与禅僧结友唱和、切磋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