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莺儿与紫鹃作为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贴身丫鬟,身上折射着其主人思想性格的烙印,《红楼梦》用紫鹃的形象烘托了林黛玉独立真诚、无视世俗和葆有纯真自我的性格特征,用莺儿的形象烘托了薛宝钗注重现实、循规蹈矩及遵守“女规”的一面,她们很好地映衬了两位女主人公形象。  相似文献   
2.
《儒林外史》的妇女观比起《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有了明显的进步,吴敬梓在小说中明确提出应尊重女性、主张男女平等。其进步的妇女观表现在追求独立人格并与命运抗争、符合人性而又重情守义、有正常合理的“人”的生活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妇女全部的人生理想就是寄希望于美满的婚姻生活。从《诗经》到《红楼梦》,中国古典文学涌现了众多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古代妇女观的不断进步。其中,元杂剧婚恋题材中的女主人公十分引人注目。元代是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的时代.随着蒙古等北方民族人生中原.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国古代女性更加大胆地追求幸福的婚姻.不再逆来顺受,自甘卑弱。王实甫础西柏记》、关汉卿规拜月都、白朴砌墙头马上》与郑光祖砌情女离魂》,人们习惯称之x广元曲四大爱情周r.剧中的女主人公分别是崔茸…  相似文献   
4.
王菊艳 《学术交流》2007,(7):142-145
《长生殿》中杨玉环的形象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清人进步的妇女观:一是她注重真情,情痴而妒,突破了"三从四德"、"夫为妻纲"传统妇女观的束缚,二是她多才多艺,曼舞轻歌,突破了以往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迂腐之论,三是她的从容赴死,忠为君王,突破了古已有之的"女色误国"、"女人祸水"的偏见。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诠释这一形象,应与三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儒家文化价值观念的淡化,二是市民商人阶层文化观念的形成,三是清代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5.
“关工委”是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的教育组织,其在对师范专业学生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道德观念等教育时,具备极大优势,思想上的先进性、品格上的感染力、经历上的说服力、时间上的保障性,有助于推动思政教育“主渠道”作用和效能的全面发挥。基于此,要想将“关工委”工作与师范专业学生思政教育“主渠道”深度融合,则要以思政教育“主渠道”概述为背景,阐述二者融合意义,而后提出具体融入策略,以期保证师范学生思政教育实现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6.
贾宝玉和哈姆莱特的生存困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身份的困惑,贾宝玉表现在对男尊女卑思想的排斥以及不愿与达官贵人交往;而哈姆莱特则表现在不看重王子的身份以及视丹麦王室家庭为"牢狱"。二是婚恋的困惑,贾宝玉一方面钟情于黛玉,另一方面却对实现婚姻缺少行动上的努力;而哈姆莱特因受到母亲与叔叔不伦之恋的影响便怀疑爱情,又在复仇与爱情之间矛盾挣扎。三是事业的困惑,贾宝玉厌弃仕途经济的传统人生道路却又找不到未来人生的努力方向;哈姆莱特决心复仇,行动却一度延宕,又在复仇紧要关头犹豫不舍。  相似文献   
7.
元好问的词作在内容上常常写奇险壮美的北国风光与狩猎战争,并敢于写真情、至情,较少受封建道德规范的束缚,艺术上,不少词充满了英风壮气,雄健质朴,出语新奇,凡此均表现了不同于汉族词人的北方民族化特质。  相似文献   
8.
女真民族文化心理的折射——简析女真族作家的元曲作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开一部中国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大凡文学发展的高峰期,都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碰撞的时期。这是因为,中华文化实际上是汉族文化与诸多兄弟民族文化相互吸收融合而形成的,其中北方民族文化又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辽金元时期,契丹、女真与蒙古族先后建立了区域性的乃至全国性的统治政权,民族间的相互融合必然带来文学上的影响与借鉴。从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探索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作品中,吴敬样的《儒林外史》堪称杰作。小说批判了腐朽的八股取土制度,写出了封建本世的精神道德与文化教育的严重危机。书中的社少卿是被研究者认为叠印着吴敬律影子的重要人物,是灌注着作家全部人生感受的一个形象。在社少卿的身上,折射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追求与人格内涵。在封建社会中,儒家学说曾对全人的人生观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杜少卿既追求儒家的理想人格,又对其表现出淡化、困惑的一面。分析这一形象,可以使我们对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有进一步的思考,从而认识这部被称为“思想家的小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