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美国关于蒙古语族的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才开始热烈起来。许多世界闻名的学者,如《蒙英词典》的编者莱辛教授和《鄂尔多斯蒙语词典》的编者田清波神父以及《蒙语书面语语法》的编者包培纷纷移居美国。美国本土也涌现出一大批研究蒙古语族的学者。他们的研究都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莱辛除了研究佛学外,蒙语方面的主要成就是编篡了《蒙英词典》,国外一般评价说,这是已出版过的蒙语书面语词典中最全面、最可靠的词典。莱辛教授参考了历年来各国出版的用德文、法文、俄文、日文以及梵文、藏文、蒙文写成的词书、语法和古典文献,编篡成一部蒙语书面语、喀尔喀蒙语、英语三种文字对照的蒙英词典,这部蒙语词典不同于传统的蒙语词典排列,是以蒙语书面语的拉丁化标音体系按abc顺序排列的,词典后部附蒙文佛经用语与词证,这部词典出版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还曾再版。  相似文献   
2.
昂突瓦耐·莫斯特尔(汉名田清波)1881年生于比利时布鲁日城。青年时期,田清波就学于天主教修道院,系统学习了哲学、神学以及古代汉语。1900年,他以荷兰蒙古学学者史密德编著的《蒙文文法》的拉丁文译本(原文为德文)和《圣经新约》蒙文译本为基本教材开始埋头攻读蒙文。这五年的修道院生活给田清波打下了蒙古语基础。1905年9月,他奉命来中国传教。柏米因主教把他派到内蒙古鄂尔多斯波罗波勒格孙(城川),直到1925年他才离开这里。  相似文献   
3.
伊萨克·雅可布·史密德1779年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排行第一。早年在德国基督教兄弟会学校学习。十九世纪初旅行俄国,在俄国萨列普塔基督教兄弟会任职。1804——1806年问,到卡尔梅克人地区远游,努力攻读蒙语,深入研究蒙古宗教,广泛收集蒙文手抄本。1816年,把马太福音译为卡尔梅克文,1817年又翻译基督教教义。1820年,完成了使徒行传、约翰福音的翻译。1824年发表了第一篇长篇科学著作《中亚细亚各族人民,特别是蒙古和西藏人民古代宗教、政治、文学史研究》(287页),这一著作一经发表,立刻引起学术界普遍注意和赞扬。以后又发表论文《关于蒙文字母的创建》和其他有关蒙文方体字与伊尔罕书信的论文。1825年,史密德被聘为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1831年,史密德编写的蒙文文法问世,这是欧洲第一部蒙语书面语系统语法。这部语法书很快被译为拉丁文,成为欧洲来华教士学习蒙文的基本教科书。1835年出版了巨著《蒙德俄三种语文对照的蒙语词典》。这是欧洲最早的蒙语词典。是科瓦列夫斯基《蒙法俄词典》的主要参考资料。史密德除了蒙  相似文献   
4.
奥西普·米哈伊洛维奇·科瓦列夫斯基(1800—1878)是著名的蒙古学学者,俄国蒙古学的奠基人之一。1834年任教授,1849年成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840年为莫斯科大学俄罗斯历史与古物协会会员。 科瓦列夫斯基1820年毕业于威廉斯基大学古代语言与古典文学专业。1824年由于参加米茨凯维奇所领导的“科学之友”秘密社团被捕入狱。1825年获释,流放喀山。在喀山大学他学习了阿拉伯语、波斯语和鞑靼语,写成了《喀山汗国史》。1827年奉命赴外贝加尔研究布里亚特语言与风俗习惯。1829年转往蒙古。1830年随俄罗斯教会使团来访北  相似文献   
5.
威廉·汤姆森(Vilhelm Thomsen)是著名丹麦语法学家、青年语法学派的杰出代表.汤姆森1842年1月生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1927年去世.长期在哥本哈根大学教授语言学.著名语言学家叶斯柏森和彼德森都是他的学生.汤姆森不仅研究印欧语系历史比较语言学,还研究波罗的—芬兰和波罗的—斯拉夫诸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他对芬兰—乌戈尔语,特别是芬兰语和  相似文献   
6.
今年,联合国教学科学及文化组织为杰出的语言学家山多尔·克勒希·乔马(SāndorKorosi Csoma)诞生二百周年举行纪念活动, 山多尔·克勒希·乔马1784年3月生于德兰斯瓦尼亚一个名叫克勒什的村庄(现在罗马尼亚境内)。乔马幼年时期就立志要在长大以后到亚洲(当初匈牙利人居住的地方)去寻找他的根——匈牙利人的祖先。学完神学、哲学、法学和语言学以后,为了学好东方各国的语文,1815年,他听了约翰·戈特弗里德教授的课程,进一步掌握了阿拉伯语和土耳其语。1818年回到故乡德兰斯瓦尼亚以后,学校请他当教授,教会请他布道,他都婉言谢绝。1819年秋天,他离开家乡自费远游欧、亚、非各国。  相似文献   
7.
世界语知识     
世界语是一种国际辅助语。创始人是波兰籍犹太人眼科大夫柴门霍夫博士。柴门霍夫1859年出生于波兰的一个小城镇。这个地方当时是沙皇俄国的属地,是民族杂居的地方:有犹太人、德国人、波兰人、俄国人等民族。在沙俄“分而治之”的政策下,住在这个地区的各民族互相敌视、仇恨,经常发生吵架敺斗事件。这种现象当然是有深远的历史原因的,但语言的不通确实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柴门霍夫下决心要创造一种国际语言,使各民族可以彼此理解,消除隔阂。1887年年底,他公布了他的国际语方案,把这种国际语命名为“希望者”(Esperanto),他希望人类从此相互了解,走进大同世界。我国的世界语者把这种人造国际语翻译为“世界语”,希望这种语言能为世界各国人民接受,作为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共同工具。实际上,这种语言虽然只有九十二年多的历史,但使用这种语言的人遍及新、旧大陆,欧、亚、非、南、北美等地,人口达一千多万。假如每个人除了自己的母语外,再学一种世界语,世界语不就成为世界上每个人的国际辅助语了吗?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文化交流不就更容易,更简便了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