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0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2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铸古典风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对传统诗歌接受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诗的引发模式特征与反传统的姿态,很容易让人感到自20世纪20年代的象征诗派、途径现代诗派、九叶诗派、台湾现代诗、朦胧诗至第三代诗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第三代诗以后的中国先锋诗歌已进入后现代主义时代,不在本文论述范围之内),与古典诗歌之间是无缘而对立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觉.  相似文献   
2.
林庚 2 0世纪 30年代的诗 ,表现的是知识分子寻梦“路上”孤寂与渴求的个人化诗情。它与时代现实的中心情绪若即若离 ,空灵、雅丽 ;但也融入了现实因子与人类群体的深层体验。艺术上传统色彩更为浓郁 ,多得“晚唐的美丽”。它常选择传统意象传达现代情绪 ;为求语言的简隽常采用陌生化手段 ,或故意拷合向度相反、相对的两类意象、情思 ,给人以多元复调感 ,或创造不可重复的比喻 ,将事物化作内世界的暗示联想 ;尝试创作以五字音组为基础的整饬对应的“现代绝句”。林庚的诗是对传统诗美的认同与再造  相似文献   
3.
新诗从诞生之初就承担了追寻人性之真、实现个性解放的现代性别意识母题,建立起一系列饱含性别质素的象征体系.此后近百年间,男性诗人和女性诗人在性别文化的诗学建构中对现代性伦理逐步作出一致的价值认同,并从各自的性别视角出发书写生命之维,在并存的对话与交锋中,走向了两性和谐的性别诗学.  相似文献   
4.
先锋诗的"多事之秋":世纪末的论争和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盘峰诗会引发的“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论争,将诗界拉入了旷日连绵的纠纷之中。论争是诗坛“痼疾”在新形势下的总爆发,也和话语权利争夺等非学术因素密不可分;论争没提供出有价值的思想或美学向度,许多结论不够公正,但论争为诗歌发展提供了契机,增添了诗坛的生机和“人气”。  相似文献   
5.
于坚坚持以口语化作为诗歌理念和创作追求,在文本实践中拒绝隐喻,主张回到事物与存在现场,并采用了客观化、戏剧化的零度抒情的艺术方式,对抗包括朦胧诗在内的传统诗歌艺术,构成了一次诗歌革命.  相似文献   
6.
陈陟云的诗歌创作坚持智性的美学立场,从人生、爱情、自然三个维度深入地开掘诗意,嵌入强烈的思辨意识,以多向度的思考给诗歌涂抹上了一层理性之光,表现出清幽、冷静的创作风格;并且使诗的智性因素与美的光彩实现了理想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乡土诗是指乡土人写的诗,还是指写乡土的诗,抑或指乡土人写乡土的诗?迄今仍无定论。我们以为无须在这歧义丛生的称谓问题上纠缠,凡是以乡为方圆、以土为特色的诗皆可称为乡土诗。按这一标准去考察中国诗歌史就会发现:乡土诗不仅渊远流长,而且阵营壮观,诗骚以降的陶渊明、孟浩然、王维、李白、苏轼、杨万里等大家无不做过出色的乡土歌唱;即便只是三十年的现代诗沃野上,也耸立着一条迷人的风景线,康白情、艾青、臧克家、苏金伞、吕剑等营构的首首情文浑然之作,如秋野里束束成熟的稻谷,散发着夺人的馨香,以往因诗学观念偏狭,我们实在太小视了它…  相似文献   
8.
那种认为中国的土壤无法生长出现代主义文学,即便生长了也只能走向伪现代主义的观点,是悖离历史主义批评原则的估衡误差,是文学观念错位铸成的意识迷津.无论怎么说,中国新文学尤其诗歌中存在一股不小的现代主义潮流,是难以否认的客观态势.在70余年的历史跋涉中,它以不绝如缕的顽韧姿态左冲右突,留下了一条清晰的运动轨迹--20年代的象征诗派、30年代的现代诗派、40年代的九叶诗派、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现代诗、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朦胧诗派、80年代中期后的后朦胧诗派,构成了现代诗潮中意义特殊的一脉.  相似文献   
9.
对于新诗的现状与出路,陈国恩认为,写好新诗的关键在于诗人的人品以及他的内心生活方 式、想象力、创造力和对新诗的形式感。张中宇认为,旧体“生锈”,诗体应变,变能启盛,新诗是历史的必然。 罗振亚主张,在挑战面前要从容应对,积极反思。彭金山指出,中国诗歌的出路只能是现代汉语诗歌。王珂认 为,今日汉诗应以准定型诗体的新诗为主。吕进总结新诗诗体重建的经验认为,新诗诗体应双极发展,诗坛的 合理生态应该是自由体新诗和格律体新诗的两立式结构,双峰对峙,双美对照。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诗歌取得的成就是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的.如果说,几代同堂的诗歌写作队伍愈发壮观,作品的创作数量呈几何倍数不断地攀升,官办刊物、民刊、网刊结合增加了诗坛的园地和活力,昭示的还仅仅是诗坛浮面的繁荣;那么以下几点深层的脉动,则充分证明新时期诗歌的辉煌业绩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