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术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基于具体内容之上的价值取向、精神特质和研究方法 ,可称为学术传统。汉学在晚清经历了明显的变化 ,其主流演变为在求真的基础上兼容经世致用 ,并调和、汲取宋学和西学 ,学术格局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中国,宗教迷信话语逐渐取代古代的“正祀”、“淫祀”传统,信仰世界和社会生活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学术界多从启蒙思想来考察中国近代宗教迷信话语的形成,而对其与国家权力的关系研究不够.本文从历史过程中分析精英思想、国家权力和民间信仰的关系,进而认识政治权力如何转化为文化秩序.  相似文献   
3.
西学与近代诸子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学与近代诸子学的发展罗检秋近代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过程。近年来,人们较多地研究了封建儒学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而对儒家之外“诸子”与西学的关系很少论及。但是,就近代学术史而言,甚至是在近代文化史上,“诸子”与西学的关系都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4.
中西文化的相互冲突与融合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重要线索。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应当探讨西学与传统文化不同流派冲突、融合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近代黑学与西学的相互融汇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京剧坤角如何走红——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民初京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晚清京剧长期由清一色男伶演出,坤角则被禁止或限制登台.但至清末,京剧坤角迅速增多,并在民初盛极一时.此现象显然并非政局变化所能完全解释的,而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它既受京剧商业化潮流推动,又受观众性别审美倾向和艺术欣赏水平的支配,而社会与梨园的礼俗变迁亦为其重要语境.京剧坤角走红是近代京剧生、旦地位转换的过渡.  相似文献   
6.
罗检秋 《人文杂志》2020,(9):101-108
章太炎一生究心医术,撰著医论一百多篇,精研伤寒、霍乱等病。他对中西医的长短认识清晰,既融合中西,又彰显了中医的价值,并积极探索其发展途径。他研究中医的主要根源不在职业需要,而在国学家的文化关怀。章氏医论折射出近代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与其国粹思想一脉相承,体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相似文献   
7.
清代汉学家积极参与修谱活动,其族谱论继承前说而又有所发展。他们像宋、明儒家那样重视族谱的教化收族功能,但彰显了族谱的史学特征,更深入地讨论了宗法与谱法的关系。他们重视小宗谱法,倡导实事求是的修谱原则,反对攀附,并就族谱的繁简、分合等问题提出不同见解。他们的族谱论反映了汉学思维向谱牒学的渗透,有的汉学家且带有族谱史学化倾向。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京剧走上了援西入中、不断西化的轨道.这种现象虽与西学潮冲击相关,却有其本土思想和社会根源.后者既基于士人剧以载道的思想传统,又植根于戏曲商业化的社会土壤.中西融合为京剧舞台锦上添花,但京剧的西化偏向也值得注意和反思.京剧授西入中的得失,从另一视角揭示了传统文化的复杂演变.  相似文献   
9.
嘉庆年间,乾隆朝崛起的汉学家接踵辞世,家学传衍现象明显增多。在家学的传承、发展中,一些潜藏的学术因素彰显出来:汉学领域大幅扩展,今文经学悄然而兴,汉、宋调融之势增强,经世致用色彩也逐渐凸显,原有的汉学格局遂发生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0.
清末至五四时期,京剧趋于繁荣并高度商业化,知识界对改良京剧颇多建议,五四新文化人更是对京剧予以激烈批评.尽管有的改良主张通过剧界编演新剧得以实现,但五四思潮与京剧舞台仍存在显著歧异.新文化人将京剧纳入思想或政治范畴的努力没有实现,旧剧改革也不像文学革命那样取得显著效果.清末民初一度出现了中西戏剧融合之势,五四以后则随着京剧与话剧日趋成熟而明显分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