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春明是台湾省的重要“乡土文学”作家,他一九七二年以后的作品比起以前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有明显的转变。关于这一点,黄春明有过坦诚的自白:“在我写以小人物为主的那一系列的小说的时候,我获得了‘有良心的作家’、‘人道主义作家’、‘小人物的代言人’、‘悲天悯人的胸怀’等等这一类的称赞。……自从我看清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蓝星诗社成立于1954年,发起人为覃子豪、钟鼎文、余光中、夏菁、邓禹平等。开始在《公论报》上辟“蓝星”诗周刊,主编覃子豪;后又创办《蓝星》诗刊、《蓝星》诗页,相继由覃子豪、余光中、罗门等任主编;目前出版的《蓝星》季刊,为1984年创办,向明主编。总之自50年代至80年代,《蓝星》虽变动甚多,但一直以其稳健的民族抒情风格,在台湾诗坛发生重要的影响。余光中说:“我们要组织的,本质上便是一个不讲组织的诗社。基于这个认识,我们也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历史是一位少女,可以任意涂抹装扮;也有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自然地照见美丑原貌;而我,宁肯相信历史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同观点的人可以从中得出不同的结论。但只有把握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人,他经过分析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才比较接近历史的真实。1949年以来的台湾新诗,已走过了三十多年曲折的历史道路。这中间派别众多,新潮迭现,诗作繁富,争论激烈,就是台湾省的诗人学者,对它的评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分歧,莫衷一是。其中观点较有代表性的是洛夫、许南村、余光中。洛夫对五十至六十年代的现代诗持肯定的态度,对七十年代以来用现实主义方法写的新诗则基本否定;接近洛夫观点的有张默、萧萧。许南村相反,对五十至六十年代的现代诗持否定的态度,对七十年代以来用现实主义方法写的新诗则基本肯定;关杰明、唐文  相似文献   
4.
美华新诗虽然历史较短,但成就丰硕,是海外华文文学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星座。它与台湾现代诗有密切关系,又避免了其负面影响,诗质浓厚纯净。浓郁的中国情意结,将家国之思置于历史使命感的深层次上,抒写内外同心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群体意念,是美华新诗最显著的特色。同时对世界和现居国现实的观照和忧思表现了金元社会的横暴和浇薄。它风格明朗,个性殊异,吸收了西方现代诗的艺术经验,又有中国诗的韵味,依赖语言美体现诗美,耐人品味。  相似文献   
5.
秦牧从一九三八年的春天从香港回到烽烟匝地的祖国,从事抗日的文化宣传活动,开始了他执笔为文的战斗生活,四十年来他写下了小说、戏剧、大量的杂文和散文,成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和欢迎的一位作家。他的创作历程,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三个伟大的历史时期。今天从他的全部作品来看,无论当他还是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或是以后,他的创作活动,始终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为这伟大的斗争擂鼓呐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一九四九年八月进入解放区前,也就是秦牧三十岁以前,在粤北、在桂林、在重庆、在香港,他已经写下了大量的作品。秦牧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尽管他自己并不承认,他风趣地说:“居然还有人把我当做‘多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文体创新的角度,对聂华苓的两部长篇小说的外在直观形态的殊异作了三方面的比较。在叙事结构上,《桑青与红桃》采取的是象征性的场景结构,以表现流浪的中国人的精神恐惧与分裂;《千山外,水长流》采取的是经緯式的织锦结构,以展现不同文化与国度的三代人的感情纠葛。在叙事观点上,《桑》采用自知观点,真实地揭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千》采用自知和次知两种观点,以利表现各人物之间感情的阻隔与沟通。在叙述语言上,《桑》逐渐加强张力,《千》充满感情色彩。通过比较,可知文体是作家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艺海拾贝》是秦牧用散文体裁写的一本文艺理论集。这本书于六十年代初期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不久,一场残酷的文化浩劫来了,在林彪、“四人帮”的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的大棒下,这颗美丽的“艺贝”被扣上了种种罪名,打成“大毒草”。然而,任何反动权势也割不断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跟读者的血肉联系。“四人帮”一倒,发自全国各地各个阶层的读者来信,就象雪片一样飞向出版社,飞向作者的手中。千百封信表达着一个共同的愿望:让这颗艺海明珠重放光彩。于是,《艺海拾贝》重见天日了!这本书虽然先后印行近七十万册,但仍是供不应求。一本散文体裁的文艺理论书,为什么受到读者这样的欢迎呢?  相似文献   
8.
当今的世界,并不尽如人意,但人类如要生活,依然须生活在这个尘世上。为调剂日常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单调,外出旅游已成为现代人类生活重要的一环。但一般人的旅游或旅行,主要目的是睁开肉眼,一饱眼福,转换环境,舒松精神。作家的旅游,如梁锡华所说,既要打开“肉体的眼睛”,更要打开“心灵的眸子”,“超越凡尘,自身能开拓丰饶自足的  相似文献   
9.
《秦牧的足印和笔迹》是在我校中文系组织和领导下完成的一个科研项目。它对秦牧同志的生平、思想、创作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记述、分析和评论。全稿八章十五万字。从本期起,我们将分三次刊出其中的一部分。作者们表示:希望听到同志们的宝贵意见,进一步把它改好。  相似文献   
10.
五六十年代我国的优秀作品有一个好传统,就是辩善恶、明是非,以善为本,以善为美,宏扬文明精神,鼓励奋发向上。这种审美观教诲了一代人为国为民、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美德。但因过分强调理想主义,反映生活和塑造人物则有欠“真”的缺陷。7O年代末SO年代中的优秀作品,将理想主义色彩淡化,注重善与真统一的美,人物也由五六十年代的雄壮美转向悲剧美。陆文停、胡玉音、许秀云这些具有非凡品格的平凡人物,较之梁生宝们更有深度,更可信。虽然他们都是某种善的体现,美的化身,但在反映生活的复杂性和揭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上,更切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