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 在学术论坛上,谈论人性论、人道主义的文章多起来了。有一种见解认为“马克思主义应该包括人道主义的原则于自身之中。”应该“理直气壮地宣布:共产主义者是最彻底的人道主义者。”有的认为,人的最高目的“就是人本身,人的价值就在于人自身;人是‘四  相似文献   
2.
论目的与手段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和手段,是反映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主观与客观之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所谓目的,是主体依据外界情况和主观需要而提出的行动目标。所谓手段,是为达到目的,主体在其对象性活动中,作用于外界对象的一切中介之总和。目的和手段是相互区别、相互对应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3.
费尔巴哈的教训与当代哲学的发展刘俊杰,聂凤峻费尔巴哈是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其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物论的最高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直接来源之一。他的许多思想已经叩响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大门,但他未能再向前迈一步,走进这个大门。...  相似文献   
4.
<正> 荀子不仅在哲学思想上有高深的造诣,而且在民俗理论的研究上,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他那关于治理社会应移风易俗的思想,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彩。我们拟从荀子为什么要重视社会移风易俗,怎样做才能使社会移风易俗等方面做些探讨。荀子认为民风、民俗的好坏,是关系到国家贫富、安危的重要条件。他在《王霸》、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向社会实际学习的方法论聂凤峻王从德周恩来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忠贞不渝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表率。周恩来怎样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的呢?我们把他向社会学习的经验方法做以概括,以便更好地向他学习。第一,使用调查研究的认识方法。周恩来...  相似文献   
6.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是旧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是什么原因使费尔巴哈未能摆脱旧哲学的羁绊,迈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殿堂呢?第一,对实践和唯物主义的肤浅理解,是费尔巴哈未能摆脱旧哲学羁绊的思想原因。第二,社会的原因、阶级的原因,也阻碍了费尔巴哈迈入新哲学的大门。  相似文献   
7.
<正> 社会改良是人类社会中的常见现象,它是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的一种形式。人类的历史就是在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交互作用下不断前进的。由于以往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彻底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因此,舆论界对革命的宣传多一些,这无疑是应该的。但是,人们往往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凡是改良都是不好的。这种看法是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8.
<正> 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同时追求的两大基本目标。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它是关系到我们事业兴衰存亡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民俗文化,也叫俗民文化,大都属于不系统、不定型、处于自发状态的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群体所固有的、传承性的文化生活现象。它和雅文化相比较,显得粗糙、质朴,然而大思想家苟况却对它非常重视。苟子关于重视民俗文化的思想是他治国安邦的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主张一直为后人所重视、运用,尤其是通过韩非、李斯等弟子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在今天,我们治国兴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应该象苟子那样,重视对民俗文化的调查研究工作。一、加强政法建设,应从民风民俗的调查研究工作入手萄干主张治国,要利、法并用。他…  相似文献   
10.
<正> 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一次最重要的会议,它是我们党历史发展上的重大里程碑。大会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郑重宣布:“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产值翻两番,即由一九八○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二○○○年的两万八千亿元左右”。当这个战略目标实现了的时候,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的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十二大”发出的伟大号召和提出的宏伟目标,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十亿人民的强烈愿望,并且说明了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经历了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教育,充分认识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而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