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实主义认为,冲突是国家间关系的本质,从权力政治理论推导出来的安全合作模式是均势模式或霸权模式;自由主义强调合作,根据制度约束原则建立起来的安全模式可能是集体安全模式、大国协调模式或多边安全模式;在建构主义者看来,理想的安全合作模式是安全共同体模式.国际关系理论的高度简约性决定了一种理论往往只强调国际关系的某一方面,而实际的国际关系则是复杂的.每一种范式对安全合作问题的思考都存在看成就和缺失.  相似文献   
2.
结构主义战争观:一个基于历史研究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主义战争观认为,国际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国际关系的变化,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只能采取自助的方式来应对国际结构的变化,进而产生了"安全困境",这是战争最重要的原因.但是,通过对伯罗奔尼撒战争、三十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历史考察,结构主义战争观因为片面关注历史片断而缺乏宏大的历史视野,并忽视权力结构背后的经济利益变迁,所以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国家各自的根本利益在空间上逐步接近,最终产生结构性矛盾,这才是战争的真正原因.权力结构是一个空瓶子,只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才使其真正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外交战略的历史演变,以及中国的国家利益,并发展出一个国家利益的层次理论;进而提出中国在新时期的外交战略定位原则及“发展国内、稳定周边、扩展贸易、走向世界”的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伴随着世界秩序的转型,东亚秩序也处于缓慢的重塑之中。冷战后美国在东亚的核心利益是继续巩固并扩大在本地区的存在,为此它延续了冷战时期的联盟战略体系。由于国内经济建设、为缓解自身的崛起对区域内国家带来的压力以及改革开放后对外战略观念的变化,中国的东亚战略主要包括: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的全球主义战略、与区域内主要大国特别是美国保持合作关系的大国战略以及积极参与东亚地区一体化建设的地区主义战略,着眼点集中体现在承认而不是排斥美国在本地区的现实存在,通过开放性区域主义模式塑造东亚未来秩序,推动实现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影响国家外交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文化角度理解一国对外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中国有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是其深刻内涵的三个重要层面。和作为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及价值理想,对当代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发展道路和战略目标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7.
8.
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是外交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准绳。通过探讨影响国家利益的基本因素,分析新时期中国国家利益的层次特征,进而把握中国外交战略的定位,做出周边战略和全球战略的规划,勾画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9.
地缘政治理论是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的支柱理论之一。冷战结束后,地缘研究已成为世界大国制定全球战略的一种科学决策的需要。东亚地区是关系到中国核心安全利益的最重要地区,也是冷战体制在世界上最后的遗留地区。中国在新世纪的和平崛起要以这一地区作为地缘战略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托,开拓更加广阔的地缘经济空间,创建有利于中国地缘安全的区域机制,并力图在台湾、南沙群岛等地缘战略要地上获取主动权,以改善海洋战略环境。  相似文献   
10.
在新冠肺炎疫情与百年变局相互交织,全球化发展调整期、世界权力结构转移期、科技产业革命发展孕育期叠加交错的新形势下,世界各国正形成新的"中国观"。美国的"中国观"愈发消极;欧洲国家展现出矛盾的"中国观";周边国家及地区的"中国观"纷繁复杂;发展中国家相对集中的中东北非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国家的"中国观"则相对客观公正。在此情势下,应通过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理论路径、国际话语引导力的实践路径、国际统一战线的合作路径,协同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体系,加快改善世界各国的"中国观",为发展谋求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