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2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孔子与女性的话题是一个存有许多误解的话题。误解的原因一是时代的局限,二是后世对孔子作为有意无意的变形。《论语》是谈论孔子和女性话题最为确实的材料,借助这部书的描述,可知孔子对女性的态度事实上较为矛盾,既有轻视、排斥,也有同情、体恤。后世经学家不断夸大甚至极端化了轻视、排斥的一面,而弱化或忽略了同情、体恤的一面,因此,在历史的误读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严密体系的压制和防范女性的道德规范,这虽非孔子本意,但孔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人形象及儒家思想的独特历史作用,自然招致人们种种的猜忌和批判。  相似文献   
2.
对生命本体及相关的人性、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的焦灼的追寻与思考,是贯穿于《雷雨》至《家》等五部剧本的一个基本母题,是曹禺审美个性的基质。这种对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曹禺作为一个人文型作家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3.
胡克俭 《齐鲁学刊》2008,(1):149-152
十七年红色经典小说的爱情叙事通过革命的想象性话语完成了新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个体情感叙事的规训与重构,其在完成新的意识形态塑造之后,也成为政治意识形态的政治寓言。重新解读十七年小说的爱情叙事,我们会发现无产阶级政治思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绝对理论对十七年文学影响的历史深度。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散文表现了人生的虚无和存在的荒诞,以及由此而来的那种焦虑、孤独和绝望,这成为张爱玲基本的人生观和她着重表现的生存体验。张爱玲散文的虚无主义意向与她独特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