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法还原的历史——“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历史症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秀明认为,对"十七年文学"应作综合整体评价。它既是20世纪中国的"十七年文学",也是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的"十七年文学",同时也是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密切关联,并高度一体化了的"十七年文学"。张光芒认为,不能用硬性的价值尺度来评判"十七年文学",应该综合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态,以"同情的理解",作为历史叙述的前提,尤其应对生长于时代夹缝中的富有文化启蒙意义的文学作品,作出价值重估。董之林则进一步指出了"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复杂性与艰难性,这是无法还原的历史,任何简单的评判都将失去意义,只有跳出预设的思维定式,借助理性的"知识考古",才能达到评判的意义重构。黄健则揭示了"十七年文学"与现代性重构的内在联系,从现代性重建的视角反思"十七年文学"的得失与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探究新时期小说创作日趋繁荣的原因,不能不注意到它发展的背景。由历史大变革引起的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深入思考,固然能激起作家强烈的创作欲望。但是,只有在今天这个开放的时代,我国的当代文学才有可能进行世界范围内广泛的交流,以文学观念与艺术表现手法的不断更新,更加深刻地表现社会生活发展的进程,获得如此众多的读者。鲁迅先生曾经说:“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回顾新时期文学走过的道路,作家立足于我国现实,向西方现代文学借鉴,是使小说创作向丰富、多样化发展的重要一翼。  相似文献   
3.
亦新亦旧的时代--关于1980年前后的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前后的新时期小说与"文革"前十七年文学在思想意绪、艺术想象和表现手法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品不是历史断裂的产物,在政治效应和审美倾向上,作为历史的承接物,恰恰是在十七年小说传统基础上,它们才步入新时期文学探索的旅程。特别是在当时"知青"和"中年知识分子"这两大创作群落中,无论小说家求同存异,还是求异存同,其中的历史情结,都将这个新旧交融的时代展示得如此真切。  相似文献   
4.
辉映世纪的女性写真——论当代女性小说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中国女作家及其丰富的小说作品为女性文学研究开拓出非常宽广的视域,假定我们可以将对历史的回溯与辨析作为认识女性小说的前提,那么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女性小说属于本世纪妇女解放运动的话语范畴。正如我们认为女性是一种历史的存在,由此生发出的一切命题,其来龙去脉都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连。女性文学在20世纪以格外醒目的方式提出,女性小说和女小说作家群之所以在当代文学史上越来越享有重要地位,这并不是个别人出自书斋或学术象牙塔内的冥想,而首先与20世纪蓬勃兴起的民族独立、人类解放的发展总趋势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个世纪的世界版图上,摆脱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批评:并不奢侈的今日话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之林 《东南学术》2001,(6):153-162
妇女解放运动是二十世纪民主化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六十年代 ,当女权主义者试图把妇女解放问题引向文化层面时 ,遇到了文化身份认同的悖论。七十年代以降 ,女性主义批评在悖论中发展起来 ,其中对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批判 ,对等级制基础上的本质主义的批判 ,对文本疏离性的研究 ,对他者和边缘视角如何介入主流社会的关注 ,对理想人性的探讨与期待等 ,都显示出这种批评理论所具有的思想活力。因此 ,不应该把女性主义批评庸俗化地理解为两性之战的产物 ,而应该重视它所表现出的时代普遍要求或宏大叙事难以涵盖的精神向度 ,以及它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相互交错的学术语境所形成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如果把1985年前后比喻为文学批评变革的一道分水岭,就会发现在当时文坛颇具声势的主体倾诉、历史反思、政治批判、文体创新的底层,正涌动着一股强劲有力的文学话语变革的潜流,西方小说叙事学介入批评便是其中格外醒目的一例。代之以“革命现实主义”、“革命浪漫主义”、“无产阶级典型形象”等过去批评中频频出现的词语,“作品结构”、“叙事成规”、“视点”、“隐含作者”、“潜在读者”等另一套语码逐渐在批评文本中闪现,并从开始的渗透与胶着状态,过渡到文本分析批评以较为清晰的面目出现,直到大模大样地“登堂入室”,成…  相似文献   
7.
“边城”写作不仅描绘出被现代都市生活放逐的湘西一隅,更为出色的是,它在现代性挑战面前鸣奏出沈从文这位现代中国作家内心倔强而复杂的音律。与中国社会开始迅速向现代化转型的背景相关,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的“边城”写作生动形象地说明,在逐渐被现代生活遗弃的乡土边地究竟还有着怎样的事情使人怦然心动,怎样的人性之光仍然让现代人神往。作为文学艺术与社会发展不平衡性的一个表征,“边城”写作使我们在其中体会丰富多样的人性同时,也不能不反思现代社会一体化构想的缺欠,以及在现实理性所解释的范围之外,文学艺术还有一个多么广阔的关于人性尚有待发掘和添补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8.
现代小说史上,赵树理热衷于对传统戏剧,以及传统评书、鼓词等曲艺形式加以利用和改造,努力在自己小说中实现传统因素和启蒙精神结合.这种体现了五四传统、以平等自由态度对待小说艺术的作家情怀,却往往遭到新文化人的误解和打击.但在激进、专断、容不得不同艺术见解的时代潮流中,赵树理韧性的坚守,却是对启蒙精神能够在本土获得接受最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9.
《王蒙自传》是王蒙反抗幻灭与虚无的一种自救方式。通过自传王蒙顽强地反抗来自社会变革、人生转变时期的幻灭与虚无的幽灵。王蒙的写作不是对新文学的“断裂”,而是续接。王蒙从小说转向个人的生活史和精神史的写作,目的在于追寻自己的来历,界定自己的身份,寻找通向明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80 年代文化寻根小说中的鲜明主题意向,繁复的情节叙述,以及创作主体强行介入人物命运的写作方式, 都流露出社会转型时期现代性的焦虑。而沈从文的作品以 乡下人的执着, 以真正艺术家的心境回答了未来世界走向一体化进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即从多元文化的审美角度来对待和处理现代性的紧张与焦虑问题。沈从文固守着自身审美立场对当时现实得出的结论,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 80年代的寻根作家到底没能逃脱流行趋势的囿制,也没能取得沈从文那样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