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蒙古族从室韦时期始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但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蒙古族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形成了至今犹存的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风貌。其服饰虽吸收了突厥、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适合于牧猎的服饰文化和汉族服饰文化,但他们根据自己世代繁衍生息的广袤草原地理、气候和本民族的喜好加以改进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族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在室韦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一样皆着左衽式服饰,后来到大蒙国时期和元朝时期,大多服用右衽式服饰,只有少数妇女和侍女等服用左衽式服饰。文章对此衣衽关系进行分析,说明此衣衽关系的变化与当时盛行的尊右卑左习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阿尔寨石窟第32窟壁画二十一度母图像回鹘蒙古文榜题二十一救度母礼赞文的版本、书写特征和语法特点等进行分析,试图说明阿尔寨石窟第32窟壁画二十一度母礼赞文的书写年代及二十一度母图像的绘制年代有可能是15-16世纪,应属北元时期.  相似文献   
4.
蒙元统治者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国后,贯通南北大运河,开辟海运航线,设置遍布全国的驿站,使交通运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达景象。虽然钦察汗国与伊儿汗国逐渐独立,但仍然与元政府保持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元政府也通过钦察汗国与今克里米亚和欧洲各国建立贸易关系;通过伊儿汗国与阿拉伯国家建立贸易关系,  相似文献   
5.
一、蒙古先民之服饰及其与周边民族服饰之关系形成蒙古民族的核心部落是蒙古人——室韦人——达怛人(鞑靼人)。《旧唐书》称其为“蒙兀室韦”。在突厥、回鹘统治时期(公元7-9世纪),蒙兀室韦还在额尔古纳河(望建河)流域。这时期的蒙古部落主要活动在今大兴安岭地区的深山密林中,主要从事渔猎业和牲畜饲养业等,经济活动具有游动性和不稳定性,同时受其自然条件的限制,居住方式为“巢居”、“穴居”等。其服饰也同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及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紧密相关:以皮服为主。“夏则城居,冬逐水草,多略貂皮……男女悉衣白鹿皮襦祷”,“食肉衣皮……皆捕貂为业,冠以狐貂,衣以鱼皮”。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元代文献资料、出土文物、图像资料等,分析了蒙元时期蒙古族妇女的面妆与面饰,并与契丹妇女"佛妆"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蒙元时期蒙古族妇女的面妆与面饰虽然受契丹妇女"佛妆"影响,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建立横跨欧亚的大国,东西方交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达景象,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给蒙元朝带来丰富的财富积累。此时蒙古贵族为了显示其威权和地位,开始追求豪华奢侈,喜爱繁缛装饰,色彩金碧辉煌的黄金成为首选,被大量运用到各领域。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元代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元代传世画像、元代墓室壁画、石窟壁画和元代出土实物资料等,探讨了元代蒙古族中最为流行的直领齐腰汉式半臂、高丽式半臂、独具特色的交领右衽袍长过膝的蒙古式半臂的特点进行分析,另外还说明其服饰对明清服饰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察哈尔格西·罗桑楚臣藏文文集中的《东方支那战神关帝爷前供神饮法·招随愿之钩》一文译成汉文,再从文献作者与写作背景,文献中的祭祀对象关公与藏传佛教其他护法神之关系,供奉仪式与供奉物品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说明关公被纳入藏传佛教护法神体系之原由.  相似文献   
10.
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出现了“大札萨”“札日忽齐”“塔岳(达右)”等法令和职官名称。本文从蒙元时期的“大札萨”法令的颁布和元、明、清时期“大札萨”“札日忽齐”“塔岳(达右)”等法令和职官制度的设置与职能及其历代的沿用情况等进行分析。“大札萨”是大蒙古国时期颁布的法令,元及北元时期一直沿用。“札日忽齐”,即断事官,此官职设置于大蒙国时期,元代一直沿用,北元时期有很大的变化,虽沿用,但是成为执政台吉手下的只主本部落大、小事宜的断事官。“塔岳(达右)”是北元时期蒙古朝廷中使用的官职名称,即“太尉”。据此推测,藏族史诗《格萨尔》明代就传入蒙古地区,在此基础上说明藏族《格萨尔》传入蒙古地区后的本土化现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