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狄更斯是城市经验的体验者与表达者。儿童时期在黑鞋油作坊的童工经历使他成为执着的"闲逛者"。街头闲逛培养了他的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以及将个人的精神创伤转化为艺术的能力。狄更斯终其一生将自己与都市伦敦融为一体,用文字描写和创造了"文学伦敦"。他的城市小说再现了监狱、法律、行政机构等异化的人类力量,也呈现了"闲逛者"漫步街道人群之中的瞬间经验。因此他的现实主义小说包孕着现代主义的因子。狄更斯是伦敦的现代艺术家,他开创的城市小说对很多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的小说《布拉格墓园》从一个虚构人物“西莫尼尼”的视角重新解释了《锡安长老议定书》的诞生过程。小说围绕“虚假成真”形成了兼具含混、互文反讽等特点的符号衍义系统,为读者参与文本游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埃科的文学观念受到其符号观的影响,他提出“文本意图”的概念,认为文本是生成性的动态客体。透过《布拉格墓园》,我们看到“文本意图”体现在小说的符号架构及所指层面的衍义上,由文本、作者与读者共同实现,是一种有度的意义生产,充分彰显了埃科兼具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思想的符号诗学理念。  相似文献   
3.
文学人类学于20世纪初乘西学东渐之风登陆中国,至今已经走过百余年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二个时期,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和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复兴。中国百余年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有一条一以贯之的线索,那就是致力于文学人类学的本土化,即用西方的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来解释中国文学中的具体问题,并构建出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研究理路。   相似文献   
4.
蔡熙  路文丽 《科学咨询》2023,(6):201-203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的实施,针对当前存在的理论课程与证书分离的情况,高职院校要创建1+X证书制度体系模式,改革新模式,对整体课程体系、实践训练、考核制度等进行全面建设。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加强教师队伍专业性的培养,有效运用理论课程与证书相结合的模式,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社会型人才的目标。基于此,本文首先明确了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意义,其次分析了“双创”教育下高职园林专业存在的问题,最后阐述了“双创”教育下高职园林专业“1+X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5.
苗族活态史诗《亚鲁王》中铸造日月神话、射日月神话以及鸡鸣日出的神话构成了一个完备的日月神话体系,表征着远古苗人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是其自然观念的幻想的折光反映。铸造日月神话反映了远古苗人百折不挠的艰苦创造,射日月神话表达了先民们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下,渴望征服自然,以求得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理想,鸡鸣日出神话表达的是一种泛博爱的伦理情怀和万物有灵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6.
国外马克思主义狄更斯批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狄更斯的作品问世以来,批评家们运用种种批评理论与方法研究狄更斯的作品和生平,但是唯有马克思主义批评纵贯170余年的狄更斯批评史。国外绵延不断的马克思主义狄更斯批评大致经历了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批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80年代及其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四个阶段。必须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文化批判的同时实现了批评视角、批评方法的多元化,但是在研究文学与社会、历史、现实的关系这一根本问题上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批评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的狄更斯批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宝库,昭示了马克思主义批评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在西部苗族丧葬仪式上口头唱诵的活态史诗《亚鲁王》塑造了美轮美奂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铜鼓文化的殉道者、能征善战的女英雄、女性神力形象和管家型的妇女群象等,每一类女性形象都有着古老的历史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8.
9.
在贵州麻山地区发现的苗族史诗《亚鲁王》是文学想象与叙事治疗的统一体,揭示了文学所具有的精神治疗功能,但这一视角却被学界所忽视。歌师创建仪式空间,进行仪式展演,唱诵《亚鲁王》的相关片断,在仪式叙事中帮助患者缓解压力、调节情绪,改善身心残障状况,彰显了文学作为语言符号的精神救疗功能。仪式展演的重点是实施过程,而不是表演水平。《亚鲁王》史诗及其仪式展演有着巨大的文化认同作用和精神感召效力,对其治疗效力进行再发掘,将为文学治疗理论的的深化与拓展提供鲜活的本土经验与地方性知识。  相似文献   
10.
蔡熙 《社科纵横》2012,(4):107-111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这一说法是意识形态观念下对狄更斯的误读。一方面它将狄更斯看成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另一方面,它既与作品内容不尽相符,也有悖于作者的创作目的。它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按照阶级分析的方法,过分夸大了狄更斯作品的批判性、战斗性,而缩小甚至漠视了狄更斯的艺术世界为大众所喜欢的审美属性。狄更斯的艺术世界是闹剧、情节剧、感伤主义、歌特小说、神秘小说、侦探小说、怪诞、宗教等诸种审美因素熬成的"百味鸡汤",多元的狄更斯拒斥简单化的分类和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