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形式主义文论对"陌生化"的强调遮蔽了本应对举的"熟悉化"命题。其实,后者不仅是形式性文学中"陌生化"的构成要素与隐藏维度,更是表现性文学、反映性文学乃至游戏性文学中保证表情达意、反映真实与心灵游戏效果的重要策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更加符合传统文化心理的"熟悉化"早已凝结为"平淡"的美学范畴。而作为超越性的最终追求,"平淡"美的风格要高于"新奇"所代表的陌生化。  相似文献   
2.
“观”,作为中国文化的元关键词,具有很强的构词功能,形成“观象”、“观风”、“观化”、“观志”、“观心”、“观文”、“观乐”等一系列文论关键词.在汉语批评的现代文化语境下,“观”被简单地等同于“看”,其与生俱来的神秘性和超感性长期被忽略或遮蔽.通过字形、器物和字义的溯源,可以梳理出一条明晰的线索:从甲骨文中的猫头鹰形象,到器物上的鸱鸮造型,再到字义演变过程中超越感官的“非常之视”,“观”的神秘性一以贯之.唯有对“观”求根、解密并在此基础上还原其神秘性与超感官性,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与重新诠释诸多以“观”为词根的中国文论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袁劲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5):93-101
"因情立体"是中国古代文体生成的重要特征.就文体命名而言,为数众多的"心"部字与说明行为的"言""口"部字、指示载体的"竹""木""糸""石"部字,共同构成中国古代文体命名的三个主要来源.以文体释名观之,人之喜怒哀乐皆可成为诗、骚、哀、诔、辞、吟、操、曲等特定文体生成的情感动力.考虑到"体"在"体制"以外另有"体势"与"体貌"之义,"情"亦有一时情感与长久性情之分,还可借由"情"与"体"的同异离合,重审传统文化及文论中的"体有万殊"与"情有多端"、"为情造文"与"为文造情"、"自骋骥騄"与"鲜能备善"、"文如其人"与"心声心画总失真"等经典论题.  相似文献   
4.
5.
6.
袁劲 《社区》2014,(20):18-18
周作人一生中有多次游历的经验,每到一处,他总是会对当地的饮食和习俗产生浓厚的兴趣。他认为:“看一地方的生活特色,食品很重要,不但是日常饭粥,即点心,以至闲食,亦均有意义,只可惜少人注意。”《知堂谈吃》一书选录了一百篇周作人谈论饮食的散文和诗,如同周作人一贯的风格,他“谈吃也好,听谈吃也好,重要的并不在吃,而在于谈吃亦即对待现实之生活时的那种气质和风度。”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以中国传统学术中的“辨”为方法,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肇兴之际,通过对“诗言志”“比兴”“诗教”“正变”“以文为诗”“好与妙”“逼真与如画”“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等“批评意念”的名实辨析,“另辟出一条‘辞’的研究进路”。以《诗言志辨》为代表,朱自清“一个字不放松”的考辨,还触发了学界对“诗言志”命题的深入思考。同辈及后继者在观点上的“接着说”或“反着说”,引用时的“明引”与“暗引”,方法上的由“辨”到“再辨”以及“辨疑”与“辨订”式的“新辨”,皆是《诗言志辨》一书范式意义的表现。在朱自清笔下,中国传统文学批评里的“辨”,不但献力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方法探索,而且熔铸成20世纪以来传承有序的述学文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