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读龙长吟先生的新著《民族文学学论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7月,下称《论纲》),受益匪浅。《论纲》推出了一门新学——“民族文学学”。作为一项开创性工程,或诚如为该著撰“序”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界誉宿马学良先生所说的:“开创性工程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本书所涉及的民族、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很高,论述中必然有难以全面周到之处。”但该著那种锐意开拓的精神,纵横种阅的大气和脚踏实地的虔诚,确实令人耳目二新、感奋不已。建立“民族文学学”,笔者以为,这是文学研究史发展至当代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德国大文豪…  相似文献   
2.
论宗教疏离美学的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与美学有亲缘关系,但宗教也有疏离美学的一面。其根本原因是宗教信仰赖以发生的虔诚心理不能容纳审美活动必需的自由创造精神;其具体表现一是宗教戒律和宗教禁欲主义遏止了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二是人为宗教反偶像崇拜的主张破坏了审美活动必不可少的形象直观性,三是被宗教畸形驭使的理性思辨阻碍了审美-艺术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佛学本体论的逻辑起点不是依托于一元性本体,而是植根于"心物浑融"或者说"主客观统一"的二元合一关系中.佛学本体论的基石是"缘起说".佛教缘起说中最基本的几种缘起观如印度佛教的业感缘起、中道缘起、阿赖耶识缘起和中国佛教的真如缘起、法界缘起等,实际上都是讲心物二元的并生共起也即和合关系.佛学本体论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殊性状,主要是因为佛教乃是一种特别强调"感性"的宗教,整个佛学体系都是以"感性"为原始根基,佛教也因此具有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相似文献   
4.
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人学化"的存在主义。其积极方面的意义是激励人通过不断的自由选择和自主行为,去创造"价值",体现"人"是其所是的精神本质;其核心内容是"存在先于本质"、"人人生而自由,人人都可以进行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等三项基本原则。萨特的文学创作都是为阐释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服务的,其"境遇剧"代表作《死无葬身之地》更堪称发挥了这种阐释功能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5.
美学本体论问题的发展态势在美学史上经历了“正-反-合”三个阶段,即经由以“客观论”和“主观论”为主流的两个阶段之后,最终走向符合美学特殊性的“主客二元合一论”阶段。美学本体论之所以走向这样的终极形态,根本原因在于美学的原始根基乃是“感性学”。明辨美学本体论问题的特殊性状与发展走向,对于深入全面地探讨美学史和美学理论中的诸多问题,特别是探讨当前美学理论形态逐渐从“本体论美学”向“存在论美学”转型的问题,都很有必要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正> 肖洛霍夫是一位深谙艺术辩证法的大师.他的创作,在艺术表现上,就混和着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广义)两种相互矛盾的方式.十九世纪后期以来,世界文坛流派纷呈,其中不少只是昙花一现,而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却颇有活力.尽管它们作为有声有势的流派首领风骚的时间并不长,但作为艺术表现上的两种手法却渗透到诸多流派的创作中.从文学思潮发展史看,这二者本是对立的,重表现主观感觉的象征主义是对重描摹客观真实的自然主义的反拨.到二十世纪初,这二者却在很多作家那里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苏联文学史家鲍戈夫诺夫斯基主编的《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7.
詹志和 《学术界》2006,(4):236-240
魏源在晚清诗坛独树一帜,他自称“十诗九山水”,“溺仙溺佛溺山水”。他的山水诗别创新声,在审美追求上与佛教美学多有会通,具体征象表现为错彩镂金的“绚丽美”,寓理于景的“智思美”和摇曳多变、似真似幻的“变幻美”。本文以魏源的山水诗名篇《香港岛观海市歌》《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等为范例,探讨其山水诗的“变幻美”及其在学理上和发生论意义上的佛学根源。  相似文献   
8.
<正> 一、海明威在两个概念中的位置海明威崛起于欧美象征主义由诗坛而向整个文学领域渗透、扩张的年代,有的研究者将他也视为象征主义作家,认为他应该“与爱伦·坡·霍桑和麦尔维尔列为一类,即描写象征内心世界形象的作家”但不少研究者对此持反对意见,如美国评论家哈里代就说:“在新的文学史里我不愿看到海明威作为‘象征主义’者出现.”并认为他“是二十世纪美国小说里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优秀的作品里总是坚定地维护现实主义.”这两种意见,构成了海明威研究中关于象征主义问题的基本分歧.  相似文献   
9.
拜伦是英国文学史上继菲尔丁、斯威夫特之后的讽刺大家,恩格斯称之为“满腔热情地、辛辣地讽刺现社会的拜伦”。他本人也毫不隐讳地以讽刺高手自居:尽管“讽刺家,是危险的”,围攻詈骂追逐拜伦一生,他仍公然宣称“我的气质有点爱讽刺……倾向于用笑声代替谴责”;甚至借十七世纪西班牙著名作家魁维多之名,标举自己为“魁维多再生”。拜伦的讽刺,在早期的《英格兰诗人与苏格兰批评家》中初露锋芒,到后期的《审判的幻景》、《唐磺》中臻于“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化境,在其它作品  相似文献   
10.
美学本体论问题颇为特殊,其逻辑起点不是依托于一元性本体,而是植根于"主客观统一"的二元合一关系之中.从西方美学思想史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美学本体论问题的发展态势大体上经历了"正、反、合"三个阶段,也即经由以"美在客观"说和"美在主观"说为主流的两个阶段之后最终走向符合科学认识论的"美在主客观统一"说.美学本体论之所以具有这样一个特殊的逻辑起点,主要原因在于美学的原始根基乃是"感性学".明辨美学本体论问题的特殊性与发展走向,对于深入全面地探讨美学史和美学理论中的诸多问题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