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11篇
综合类   1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文学作品的叙述本文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手段。叙述本文形成的交流是多层面的。第一个层次存在于真实作者与真实读者之间,属于超本文层次;第二个层次存在于叙述者与受述者之间,第三个层次则存在于人物与人物之间;后两个层次均属于内本文层。无论在哪个层面上,这种交流都不是单向的传动,而是一种动的双向交流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叙事理论中,将小说的作者与叙述者相区分、"说"与"看"相区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一系列相关研究得以进一步展开的基础。传统小说中的叙述者与作者被认为是合而为一的,与之相伴的是"说"与"看"的合而为一。在从传统小说到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中,这一状况发生了变化,由二者的合一到二者的分离。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福楼拜、亨利·詹姆斯、普鲁斯特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现代小说这一叙事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中,对学科学术史的梳理是一项富于意义的工作.通过对学科纵向发展进程与横向扩展过程的考察,辨认其发展的轨迹,探寻其相关理论资源的源流,学科名称与核心概念的形成与确认,其实际研究逐渐扩展的进程,既与某些相邻学科发生部分重合、又超越它们并凸显出自身学科特征的状况等,将可以厘定学科发展的方向,发挥相关的学科优势,更好地促使新学科健康有益地成长.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等叙事虚构作品中,伴随着20世纪以来所出现的文学向内转向的局面,传统的线性叙事受到了挑战,空间叙事大量出现;对空间叙事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空间叙事的发展,空间与时间在空间叙事作品中内在的关系,空间叙事的表现方式及其所展现的意义,可以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文本分析获得进一步了解,从而对理解现当代中外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独特叙事方式可以一个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叙事学研究将其中不包含叙事要素的抒情诗歌置于其研究对象的范围之外,这一成规在后经典叙事学研究的视野下已逐渐被打破,运用叙事学理论对抒情诗歌进行分析与阐释已进入理论探讨与实践之中。作为叙事学研究基础的故事与话语的二项对立,在抒情文本中并不必然地存在;然而,可以探讨与之相对应的抒情文本中话语与"外故事"的对应关系,后者可以典籍记叙、诗人标记、与叙事文本相融、记叙评述等方式存在,并与抒情文本交互影响。对外故事及其与抒情文本相互关系的探讨,将有益于揭示抒情文本中蕴含的故事要素,深化对抒情文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文化研究的浪潮,叙事学也经历了文化研究或"文化叙事学"的历程."文化叙事学"的构想尽管不无合理性,却并没有产生有效的研究成果,仅在叙事学的"文化分析"与"文化与历史叙事学"中得到了回应.这里提出叙事学的审美文化研究,并就其研究对象、方法、角度以及学科关系等方面做了探讨.它力图摆脱传统经典叙事学所关注的纯粹形式层面的研究,将形式与语境、历史、文化、审美判断和审美价值意义等多方面的要素关联起来,在叙事学的基点上,强调对对象的审美研究和价值判断,既关注对传统优秀中外叙事作品的研究,也充分关注当代各类叙事作品的研究,从而展现叙事学研究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中的同名主人公,是一个性格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人物,其在读者对人物的接受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开头人物在价值、道德、理智、情感、思想等诸方面远离读者,到最终与读者几乎在所有这些方面都融为一体,作品中隐含的作者所展示出的信念与规范,和读者之间的信念与规范逐渐趋于一致。这种理想的距离变化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意义的深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小说中的描写,通常是在空间的层面上展开,更多的表现为一种静态状况.但是,描写并非都以此种方式呈现出来.描写可以在叙述时间与空间相融合的意义上出现,将叙述吸收为描写,即成为动态描写.对鲁迅小说中所出现的动态描写进行集中探讨,可以分析动态描写在作品中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小说等叙事虚构作品中,叙述者不能与作者相等同;同时,叙事作品中的叙述者以及人物又往往与作者有着某种关联,有可能通过它们出现不同形式的作者自我虚构,形成为独特的艺术虚构的形象。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的研究,探讨其小说中作者与作品、叙述者与作者、作者的自我形象与作者自身的关系,以及以作者名义出现的叙述者在作品中的修辞意味,作品中实现作者自我虚构的不同表现等。  相似文献   
10.
在小说等叙事虚构作品中的叙述者,有可靠的叙述者与不可靠叙述者之分. 这种区分主要建立在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的,但二者又存在着相向变化的可能性、可逆性.读者在作品阅读的动态过程中可以感受与推导这一可逆性变化.鲁迅小说<狂人日记>就包含着这一可逆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