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7篇
综合类   15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文子》的主体部分在战国后期已成书,是道家后学托名文子而作。从思想体系和文化背景看,该书以“道”为核心而又承认仁义道德。对“道”的解释当在黄老帛书《道宗》之后,《淮南子·宗道训》之前。其君权起源论继承《墨子》、《管子》,影响《淮南子》。其著作体载属于语录加问对,当在孟子之后,荀子韩非子之前。今传本补充修改了竹简本,当在东汉之后,定稿可能要到六朝  相似文献   
2.
《墨子》四篇语录是研究墨家学派的重要资料。其观点较墨家十论有所补充发挥。极力反对大国假借“天诛”以侵略小国;相信鬼神和龟卜,但不承认事奉天鬼即能包治百病,不信择日避忌之类迷信;认为讲学传道等智力劳动的社会效益大于个人耕织之类体力劳动;重视学习但不一定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反对臣对君的单纯服从,提倡献替可否,和而不同。从墨家语录中可以看出墨子积极用世热心教育的贤者形象。其文章已能熟练运用比喻和类比推理以加强说服力,恰当地引证历史作为立论依据。体裁不同于十论,而接近《论语》、《孟子》,不过风格韵味与儒家语录显然有别  相似文献   
3.
《北山移文》新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稚圭的《北山移文》所批评的是假隐士、真官迷,不一定针对周颙一个人。因此没有必要以与周氏事迹不符合而指责孔氏失真,并贬低孔文的意义。艺术典型不能以历史真实来要求。孔文的艺术特色王要在于假托神灵谴责世俗,不同于一般的动植物拟人化。孔文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于讽刺先贞后渎的变节者。  相似文献   
4.
《墨子》质木无文,“言多不辩”,在散文史上有什么地位可言呢?有的。“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倘作如是观,《墨子》自有其不可否认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卷二《河水二》:“河水又东,北会两川,右舍二水,参差夹岸,连壤负险相望。”1929年北平朴社刊行的范文澜《水经注写景文钞》、1933年商务印书馆断句排印《水经注》、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出版的王国维《水经注校》,均以“河水又东北会两川”,  相似文献   
6.
韩非(约前280——232)出身韩国贵族,是所谓“诸公子”之一。他所生活的战国晚期,政治上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显,思想文化也进入总结阶段。其祖国韩国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地处中原,当时称为“天下之市朝”。这样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使他能够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学说,充分吸取前人成果,从而集其大成,创造自己的独立体系。韩非的思想正得益于此,其文章亦然。  相似文献   
7.
:《钱神论》乃西晋人鲁褒所作。文章对货币的起源及功能进行了分析 ,对当时日益增长的货币权利及弥漫于全社会的货币拜物教做了批判。写作技巧高明 ,手法别致 ,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近年关于<庄子>的文学研究著作主要有七种:阮忠的<庄子创作论>,宋效永的<庄子与中国文学>,孙以昭、常森的<庄子散论>,白本松、王连锁的<庄子与中国文化>,刘生良的<庄子文学研究>,孙克强、耿纪平主编的<庄子文学研究>,孙雪霞的<文学庄子探微>,于丹的<于丹<庄子>心得>,李剑主编的<庄子很生气>.每本书都有值得肯定的成绩,但也存着局限和缺点.  相似文献   
9.
<正> 机器人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一种由机械与电子相结合组成的具有类似人的部分功能的极其灵巧的机器。在欧洲,最初叫做“似人自动机”。在中国古代,虽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机器人。但是,我们的祖先却很早就制作了各式各样模拟人的形状和某些行为、能够自己活动的机械,叫做“木人”、“机关木人”、“偶人”或其他名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相当复杂。应该承认,它们正是现代机器人的始祖。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台北)《中国文化月刊》1992第147期上发表综述文章,认为十年来中国大陆文化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9方面的工作: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介绍、对传统文化的宏观审视、关于地区文化史的研究等。文章重点综述了对传统文化讨论中的主要观点,主要有关于中国文化的类型、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中外文化交流与比较、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迫切问题等。作者认为十年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讨论,反映了广大知识界对中国文化如何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化问题的积极关注,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政治责任感,成绩是主要的。但是,也确实存在着玄虚化、情绪化和各种各样的片面性。从研究队伍看,以中国哲学史工作者特别是其中的少壮派为主,至于中国文学史、艺术史工作者似乎还没有多少人发言。这势必影响讨论的深入和开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