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VV着格式的影响下,AA着、XX着、ABAB着、AABB着等重叠形式相继产生,形成了一个ΔΔ着语法框架。AA着、XX着之类格式的句法功能、使用范围、感情色彩等都与VV着格式相似。最近几年,由于因特网的日益普及,ΔΔ着格式有蔓延之势。本研究表明,语法的发展演变也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没有“AB-AB”式重叠,这是语言发展演变的结果。元末,“AB-AB”重叠在北方话中开始使用;稍晚,ABAB式产生。最初,两者的出现频率相差不远。“AB-AB”式重叠产生后不久,使用频率先是日益减少再日益增多,明末清初达到顶峰。清初以后,“AB-AB”的使用再次减少,现代汉语已基本上不再使用。“AB-AB”式重叠的产生当是诱导推理的结果,它的消亡则可能是汉语语法结构的明晰性、经济性与汉语音节配合追求四字格的习惯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讨论3个方面的问题:在大众化语境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汉语基础知识,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古汉语知识的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AB了AB"格式与"AB了一AB"格式在《醒世姻缘传》中就出现了,其余少数明清白话小说中也可见到这种用法。在现当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偶尔可以见到这两种格式。目前,"AB了AB"格式仍在使用,"AB了一AB"则基本上看不到了。  相似文献   
5.
在“VV着”格式的影响下,“AA着”、“XX着”、“ABAB着”、“AABB着”等重叠形式相继产生。形成了一个“△△着”语法框架。“AA着”、“XX着”之类格式的句法功能、使用范围、感情色彩等都与“VV着”格式相似。最近几年,由于因特网的日益普及,“△△着”格式有蔓延之势。本研究表明,语法的发展演变也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吴语与官话动词重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金瓶梅>、<红楼梦>等明清北方作家创作的白话小说中,单音节重叠"VV"占优势,双音节重叠"ABAB"占优势,"AB-AB"极少,而在<鼓掌绝尘>、<型世言>等明清江浙籍作家编纂的白话作品中,单音节重叠"V-V"占优势,双音节重叠"AABB"占优势,"AB-AB"要比"ABAB"多.这似乎表明,在近代汉语中,昊语动词重叠的发展演变进程比官话要慢.  相似文献   
7.
唐代景教写经中存在很多俗字,前人很少从文字学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导致景教文献整理中出现很多悬而未决的难点。利用敦煌俗字研究的成果,对唐代景教写经中的一些疑难俗字进行了考释,有助于对景教写经的正确释读。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学界对动词重叠的形式、语法意义、动词重叠使用条件、专书动词重叠研究、方言动词重叠研究等方面成绩斐然.但尚存在关于动词重叠所包括的形式、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动词重叠能否带补语与动态助词等几个争议较大的问题,需要重点做好穷尽调查各类动词重叠格式在代表性文献中的使用情况;重视近代汉语内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方言的比较,重视与现代汉语方言相结合:对动词重叠嬗变的原因、方向予以解释;与其他词类的重叠研究相结合,考察各类重叠之间的关系,从中概括出词类重叠发展的一般规律,把重叠研究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AB了AB”格式与“AB了-AB”格式在《醒世姻缘传》中就出现了,其余少数明清白话小说中也可见到这种用法。在现当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偶尔可以见到这两种格式。目前,“AB了AB”格式仍在使用,“AB了-AB”则基本上看不到了。  相似文献   
10.
作明清白话小说词语札记五则,这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