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清末立宪,是中国近代宪政史的开端.长期以来,人们对清末立宪存有许多不公正的认识,妨碍了对中国宪政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从清末"预备立宪"的种种改革措施及其实施效果来重新评价清末立宪的历史作用及地位.  相似文献   
2.
贾孔会 《兰州学刊》2007,6(8):135-137
孙中山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涎生以前最为进步的经济思想之一.几十年前,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关于发展国有经济的一些思想和主张,对于我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经济的发展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论述林则徐在任职江苏、湖北期间治理长江的思想及实践, 以期对当前长江治理提供历史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国民党一党训政的政治体制随着抗战接近尾声,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政治出现了两种政治力量及其代表的武装力量并驾齐驱的局面,这种二元化的政治格局为战后中国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现由训政向宪政的制度变迁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中国各党派甚至一度看见了宪政的曙光。然而因为制度变迁主体的缺失、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导致跃向宪政的制度变迁最终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5.
宜昌光复 ,有力地推动了辛亥革命在湖北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以实际行动响应、支持了武昌起义 ,在湖北辛亥革命史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论述宜昌光复的历史背景、主要过程及其对辛亥革命的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6.
权力制约是防止权力异化和腐败的重要途径.孙中山汲取了西方权力制约理论和制度中的合理内容,再结合中国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创造出了融贯中西的独特的权力制约理论.在今天,探讨并研究孙中山的权力制约思想,对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仍有巨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1911年,清政府颁布了《大清民律草案》,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民法典,它揭开了中国民法近代化的序幕。本文主要对晚清民法改革的背景、《大清民律草案》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一番剖析。  相似文献   
8.
清末,随着法制改革的进行,清政府对传统的诉讼法律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从而推动了中国诉讼法制的近代化。本文拟对这一改革的背景、过程、特点及历史影响等,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9.
股份制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和作用。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股份制的引介与评述形成了中国近代股份制经济思想。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梁启超作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对股份制经济的认识更有许多真知灼见,他把对股份制的认识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同他的政治改良主张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他独特的股份制经济思想。他在法治、责任心、国民素质、企业能力以及建立金融辅助机关等方面对股份制的阐述,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人完全按照西方宪政模式建立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经过民初的宪政实践,这个以移植西方制度为范本的体制,逐渐蜕化、变质,最后沦为军阀、政客争权夺利的工具。孙中山在深刻总结民初宪政实践的基础上,借鉴苏俄革命的经验,同时对中国的国情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出了未来中国宪政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和策略,从而实现了近代中国宪政理论的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