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5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山东大学中文系文学理论教研室编著的《文艺学新论》,于1959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以后,引起全国高等院校中文系师生和广大文学理论工作者的重视。现在作者根据广大读者的意见,在初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修改,并补充了文艺理论的基本知识,尽量吸收了国内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2.
<正> 茅盾的作品反映的社会领域极其广阔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描写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展示出旧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的画幅。他不仅把艺术的触角伸入到城市,写出了长篇巨著《子夜》等优秀作品,而且也伸入到农村,创作了“农村三部曲”(即《春蚕》、《秋收》、《残冬》)等成功之作。探索和研究他对农村题材的开拓,对更深一步地了解他卓越的创作成就以及推动和繁荣农村题材作品的创作,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3.
石介(1005—1045年),字守道,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县)人,北宋初理学家、文学家,有《徂徕集》行于世。死后,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为其作墓志铭。《宋史》卷四百三十二有传。  相似文献   
4.
穆修(979—1032年),字伯长,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后迁居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北宋初散文作家,著有《河南穆公集》(又名《穆参军集》)。(《宋史》卷四百四十二有传。 (一)仕途坎坷穆修出身于小官僚家庭,十岁时即随父亲仕宦南北,迁徙不定的生活,固然艰苦,但却使少年穆修扩大了眼界,丰富了阅历,有益于他以后的创作。他自幼好学不倦,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推崇董仲舒、韩愈的道统,不喜欢东汉以来俗儒的章句之学。宋真宗赵恒景德末年,穆修旅居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应试不第。这时,他已近三十  相似文献   
5.
毛主席曾经指出:“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创造人物是文艺创作的中心环节。冯德英同志的长篇小说《山菊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之所以值得称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遵循“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个革命现实主义的原则,把本世纪三十年代胶东实际生活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塑造了各种类型的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其中有富有开展地下工作经验、思想成熟、情操高洁的党的领导形象;有意志坚定、顽强不屈的普通党员形象;有真心实意、全力支持革命、不畏强暴的人民群众的杰出代表;有胆小怕事、思想脆弱的中间状态的人物;有投敌叛变、同敌人同流合污的败类;也有面目狰狞、凶恶残暴的敌人形象,等  相似文献   
6.
郭澄清同志经过几年的勤奋劳动,艰苦创作,终于完成了他的三卷集长篇小说《大刀记》。这部作品现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山东人民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是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丰硕成果,是百花盛开的无产阶级文艺园地的又一朵灿烂新花。为此,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热烈祝贺这部长篇小说的问世。《大刀记》描写的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冀鲁平原游击战。我八路军一支游击队(即  相似文献   
7.
建国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作家冯德英,继长篇小说《苦菜花》、《迎春花》之后,创作了《山菊花》。《山菊花》分上、下两册,先后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上册,于一九七九年出版,最近又出版了下册,为当前文苑增添了一朵奇葩《山菊花》(下)构思宏伟,环环相扣,波澜起伏,生动地描绘了胶东地区人民在“一一·四”武装暴动失败后,不为国民党反动派的淫威所动,不畏风刀霜剑的险恶形势,含辛茹苦,前赴后继,同反动派进行的  相似文献   
8.
<正> 五四时期,茅盾一步入文坛,就同“为艺术而艺术”的“超功利”观点划清界限,他抱着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崇高目的,积极提倡“为人生而艺术”——为革新思想而艺术,为滋养中华民族精神而艺术,为激励民气唤醒民众而艺术。他带着广阔而伟大的功利目的投入了新文学运动,起步便是一个进步的功利主义者。尽管他当时尚未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但对新文学功利的看法,颇有独到之处,而且有较完整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致力于革命事业和文化事业中,茅盾与鲁迅结下了深挚的友谊,他不仅是鲁迅作品最早的知音和积极的宣传者,而且是极力倡导要用科学的方法,准确、全面地学习和研究鲁迅的人。他对鲁迅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有较深的认识,一生中撰写了大量的研究鲁迅及其著作的评论文章,不愧是首先自觉地奋起保卫鲁迅的文艺评论家。他留下的研究鲁迅的丰富遗产,是他文学活动、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仍有强烈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如果就茅盾对鲁迅的评论研究工作加以回顾和考察,绝不能忽略他在20年代后期研究鲁迅的一篇重要论文,即《鲁迅论》。不论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或者在鲁迅研究史上,《鲁迅论》都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不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