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陆九渊没有把自己的学问概括为心学,宋代其他人也没有把它概括为心学。到了元代,有人以"本心之学"、"传心之学"来说陆学。不过,从宋末至元,事实上称程朱学为心学者更多见。明代时以心学说陆学的情形多了一些,但不能说已经很普遍。这样说的人似乎多对陆学持批评态度,陈建与唐伯元就是其中的两个典型。明末以心学说阳明学的情形比较多见,"陆王"之说此时也已出现,但未出现"陆王心学"之名。一直到清中叶,此名始出现。在20世纪后半期,"陆王心学"之说大倡,陆九渊被作为主观唯心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象山语录》与陆九渊亲著的文章存在许多差异,且不同语录之间也有差异,典型者如“不读书”“安坐瞑目”“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收拾精神”“扫去阶级”“只此一路”等话语。这些存有矛盾与争议的话语遮蔽了象山学本真。之所以出现“差异性记录”,除了语录体本身的局限、编写语录者的主观色彩之外,还与陆九渊“急于晓人”的言说方式有关,与丰富多样、重本轻末、“无所不用其极”“欲使其自悟”的教学方法有关,与象山资质高明却好争闲气的个人气质有关。《象山语录》提供了宝贵的象山学素材,其异录也可使后人困惑乃至误解,因此象山生前反对刊行。今人应将《象山语录》与象山著作、生平、思想相互参证,考证真伪,甄别孤证与疑语,区分象山话语与编写者语言,以同情之理解去阐释象山思想,方能还原象山学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3.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