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文艺理论是研究文艺规律的科学。社会在发展,文艺在发展,文艺规律也是不断发展的。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它的普遍规律,而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文艺又有其特殊规律。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主要特色,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的杰出贡献,就是回答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对文艺的要求,把文艺的普遍规律和新时代的文艺实践结合起来。系统地总结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特殊规律。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特殊规律的论述,主要围绕着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上  相似文献   
2.
论开拓“中国山水文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山水千姿百态,可谓得天独厚;中国又是文明古国,历代人文基本。这自然与人文的两大特点,孕育出丰富多彩的中国山水文化。中国众多的名山股水,不仅自然景观雄奇秀丽,而且沉积着深厚的文化,闪耀着灿烂的异彩。所谓“中国山水文化”,就是山山水水中蕴涵和引发的文化现象。这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一、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及本质无人合一,人类就是在山山水水中孕育出来的,自始就与山水相依存。山水,是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所,构成生态环境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了生活资源.好象母亲的乳…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众多的名山中,庐山的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她耸峙在九江市区南面。气吞壮阔的扬子江,影落浩渺的鄱阳湖,控大江与大湖交汇之处,东下直达宁、沪,西上可通汉、渝。庐山的自然风光以绚丽多姿著称,危峰秀峦,奇云诡雾,悬崖飞瀑,幽谷流泉,山光水色交相辉映,盛夏如春凉爽宜人。庐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从古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与庐山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以之为各种活动的场所,顺应各个不同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把庐山对象化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多彩的庐山文化。所谓庐山文化,就是人们为庐山所吸引并与之发生对象化关系的结晶。简单说,就是在历史长河中沉积在庐山的文化蕴涵,也可说是以庐山为对象或载体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论艺术美     
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必须遵循文艺的特殊规律。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不仅回答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对文艺的要求,指出了无产阶级文艺的根本方向,而且阐明了实践这一方向的根本途径,这就是:根据生活美,创造艺术美。文艺作品通过创造能给人以美感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影响社会生活。这是文艺的一条最根本的规律。毛泽东同志就根据文艺与社会生活的这种辩证关系,论述了艺术美的源泉,艺术美的特点,以及艺术美的创造等问题,把文艺的普遍规律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的文艺实践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中国山水文化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山水文化内容丰富而历史久远。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山水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化的山水,是积淀在山水中的文化。中国山水文化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而协调发展,显示出中华民族不断探求、适应和创造的历史脉络,构成山水与人文的多种多样的结晶,具有多层面的价值。我们研究和发展中国山水文化是要继往开来,应立足于新的现实高度,把民族性和时代性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是改造世界的历史巨人。他在《实践论》中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他的审美观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础上的。人类的全部活动和目的,无非是改造客观世界以适应主观的需求,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以符合客观规律,从而不断地走向美好的理想境界。文艺作为一种审美实践活动,是人们实现这种追求的独特手段之一。毛泽东美学思想从改造世界的实践出发,到阐明文艺改造世界的特殊途径,以至归结到按照什么人的面貌改造世界,形成一个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文学应当有切合自身特点的多样化的审美价值取向。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实际上就是探讨如何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学的审美需求。在当前历史条件下,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规律,促进人的自由发展,有助于人民群众精神素质的提高,这样的文学都是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文学。社会主义文学审美价值取向的实现,有赖于从多方面正确地处理主体与客体、主体与群体的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提高主体的品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