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清代前期有空前严密的科举回避制度。其中 ,地区回避主要是 :某省籍贯官员回避该省乡试 ;官员籍贯在邻省三百里以内区域者要回避邻省乡试。江苏 (或安徽 )知府等以上官员籍隶安徽 (或江苏 )者 ,如下属主持江南乡试或阅卷 ,其子弟、亲族回避江南乡试。陕西与甘肃亦照此办理。顺天乡试同考官 ,南方人一律回避南方考生的试卷 ,以此类推。亲族回避规定 :和考官有某些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回避乡试。在工作回避中 ,内、外帘官之间互相回避 ;关于考官子弟是否回避该次考试 ,在雍乾之际制度出现了一些变化。清前期科举回避制度极大地减少了科场积弊 ,这是封建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但仍然有着难以避免的漏洞和不可逾越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孙嘉淦在雍乾之际主持国子监事务,试图以明经、治事两种课程来培养人才,并提高贡监生素质,一度造成了国子监的繁荣局面.由于统治者仍对科举制度非常重视等原因,孙嘉淦的明经、治事之法成为具文,其改革终于失败.  相似文献   
3.
4.
清代的荫生有恩荫生、难荫生、特荫生三种。恩荫的对象是宗室、王公贵族和高级官员的子弟。对于停荫、留荫、补荫、革荫、还荫,清廷陆续制定了周密的制度。荫生毋须经过考试即可进入国子监学习,肄业后经过吏部的简单考试即可得到官职。从正一品至未入流,因公而死的官员都可以荫子,谓之难荫。特荫没有固定规则,主要是给本朝已故重要大臣荫子。  相似文献   
5.
郗鹏  李新 《北方论丛》2008,(2):74-77
清代前期,对于国子监行政官员的任用制度屡有变化。管理监事大臣一直由皇帝特简,满汉祭酒一般为科甲人员,但亦有例外,由上级官员推荐后经皇帝钦定。司业作为祭酒的副职,满员、蒙员、汉员的铨选制度颇有差异,亦须由皇帝选用。监丞、典簿等中下级行政官员则由吏部铨选产生。  相似文献   
6.
清初捐监需要的银两等比较多,因而监生数量较少;康熙十三年以后减少例银,导致监生数量大增。捐监后可直接参加乡试,但绝大多数捐监者的目的是为了支撑门户,不过也有不少大员藉此走上仕途。与明代相比.清代捐监者所得到的只是身份,而明代捐监者则不仅得到身份,而且得到官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