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文以载道”传统文艺观的基本立场是强调文艺的社会价值和政治导向,最终达成审美与道德的合一。中国共产党文艺观肯定文艺的政治导向与审美导向之间的双向互动,主张发挥文艺的社会功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文艺观对“文以载道”传统文艺观基本立场的肯认。为实现审美与政治的双向互动,中国共产党从历史、现实与情感三个向度实现了对“文以载道”传统文艺观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新时代的文艺理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致力于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着力建构具有标志性的中华文艺符号体系,在新时代语境下将“文以载道”这一中国传统文艺观推进到全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中西比较的理论视野往往围绕着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孰优孰劣展开,以致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主体性被重重遮蔽.究其原因,除“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之外,现代性扩张中文化进化论的高歌猛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要重树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实现恰当的文化自觉以及适度的文化自信,必须澄清其失落的学理背景.当下,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世界瞩目,重树中国文化主体性现实条件正在充分孕育,其实现图景空前清晰.  相似文献   
3.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可以看作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萌芽,这是以他在主体感性理论问题上完成的重大突破为开端的。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对主体感性的内涵的把握是片面的。马克思为主体感性理论提供了一个正确的理论视角,使主体感性通过实践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这一理论突破在认识论和历史观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并成为实践唯物论的一块奠基石。  相似文献   
4.
关于现代化进程中历史代价的几点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化进程中 ,历史代价问题日益突出 ,它的产生有其本体论、认识论和操作层面的原因。在现代性的语境中 ,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具有了敌对的性质。这是历史代价的实质。单纯地用理性尺度或用价值尺度评价历史代价都是不充分的 ,健全的态度应该是坚持这两种尺度的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地克服和弱化历史代价 ,大致有三种途径 :一是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 ,避免发达国家的失误 ,二是寻求传统文化的启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是推动社会制度的不断变革 ,以优化当代人类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5.
诗性思维不具有清晰的、严格的逻辑形式,它是一种与知性思维异质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在总体上蕴含着诗性思维方式,从而带有浓厚的诗意化特征。诗性思维的产生与汉字的特质具有内在的关系。诗性思维在作为中国文化深层内核的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其突出的表现,由此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科学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6.
文化能为我们提供民族凝聚力和精神动力 ,在民族复兴中发挥着先导与灵魂的作用 ;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注定要被人奴役 ;即使在经济发展方面 ,文化也会在制度和精神层面施加影响。因此 ,加强文化建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建设的文化 ,不是一般文化 ,而是先进文化。建设先进文化 ,首先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其次要逐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使之成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次 ,应通过普遍的文化交往 ,批判地汲取资本主义的文化经验 ,借以发展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方面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在此基础上,二者呈现出相与有成的交互态势: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富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基础,驱动和保障着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成为中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价值遵循;另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能增效。二者的高度契合交互有效推进了“两个结合”的发展进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8.
"李约瑟难题"中的文化进化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术界关于"李约瑟难题"真伪的争论一直持续并不断延伸.分析这一争论的学理基础,可以发现"李约瑟难题"自身所蕴涵的进化论视角十分突出,争论的基础恰恰在于对于这一视角的不同态度.争论所涉及的问题远远超出了科学史的层面,已进入了中西文化比较的层面.而"李约瑟难题"自身的命运也就因此具有了样本意义.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当下,厘清关于这种争论的文化学理论依据是深入认识这种争论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内在地要求打造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法律修辞学有必要也有可能呈现更为突出的主体自觉。中国法律修辞学未能发展为显学,与中国近代以来的生存状况密不可分。时代背景之外,中国传统修辞学自身的伦理追求也使它与西方修辞学格格不入。中国法律修辞学要想彰显“中国气派”,就要对学界的西化事实形成辩证的扬弃,并慎重对待中国传统修辞学的伦理特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