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拙稿《也谈中国近代史上的“情”与“理”》①曾从有关概念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对郑剑顺先生《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问题的“情”与“理”》一文②提出质疑。近读郑先生《关于“情”与“理”商榷的答复》③,不但没有消除笔者原有的疑问,反而增加了新的困惑。思忖再三,不吐不快。看来,只有从“情”与“理”两个评价标准误区中走出来,回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的标准问题讨论  相似文献   
2.
良刊最要是坚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世佑 《学术界》2001,(6):273-275
《学术界》改版至今已达两年光景 ,我不知该刊两年来所尝过的酸甜苦辣能有几何 ,只知它带给读者的收获与喜悦厚实可观 ,弥足称道。首次翻开改版后的《学术界》赠刊时 ,最令我关注的是其扉页左上角的一段话 :“在宪法精神指引下 ,本刊努力追求学术创新、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 ,探究和解决中国人自身发展问题 ,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权威和尊严”。尽管此言从根本上说来仍属平淡无奇 ,很难说有什么原创意义 ,但人世间总是“物以稀为贵” ,一句最平常的实话往往胜过百篇乃至千篇以上的表演式官样文章。惟其如此 ,读者的共鸣就不难存盘于胸。我…  相似文献   
3.
郭世佑 《学术研究》2002,3(9):88-92
怎样看待辛亥革命与清末“新政”的价值与作用 ,至今仍然困扰着许多后世研究者。倘若从梳理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相互关系入手 ,摒弃那种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 ,重在从学理上确认“新政”的两难困境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合理性 ,也许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五十年以来 ,大陆学者对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即孙中山的反满民族主义思想之源流 ,内涵、性质和作用 ,以及学术研究力量、成果和水准 ,作了简明、扼要的评述 ,以期有助于相关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5.
郭世佑 《云梦学刊》2011,(3):F0003-F0003
在知识的海洋里,历史学科属于第一股东:在人格的塑造中,求真的品质堪称构建人格长城的第一要塞。只因我的率真秉性符合历史学矢志求真的专业要求,28年来,我就在神州高校的史学偏房安营扎寨,虽有多次改行的机缘,  相似文献   
6.
近读郑剑顺先生《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问题的“情”与“理”》一文颇受教益和启发。以“情”和“理”为价值判断标准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有关争论不休的问题,当有必要。然通读全文,不仅有些牵强附会的解释易使读者产生新的疑惑和混乱,而且对某些问题的基本认识也值得推敲。笔者不揣浅陋,且作此文,权为商榷。  相似文献   
7.
从沅水之滨桃源甘谭走向全国和世界的宋教仁,是仅次于孙中山和黄兴的辛亥革命主委领导者。其为国为民的革命业绩与事功,堪称遐迩皆知,亦曾引起訾议。本文试图从家教仁与湖湘文化传统的关系这一角度,来探讨宋教仁一生革命实践的主要特征,从而重新审视其革命事功。笔者认为,宋教仁之所以能在近代民主革命浪潮的摔打中迅速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人物,主要源于他那颇具特色的务实与创新精神。务实是他对湖湘文化传统的继承,创新则是他对湖湘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充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清朝最后10年堪称我国近代史上最为复杂的历史时段之一,也是最值得深入研究的历史时段之一。一旦无意中割裂历史本身某些基本的因果联系,超时空地设想“新政”的美好前景和埋怨辛亥革命不该发生之论就在所难免。适当考察清皇朝在“新政”第一阶段(1901—1905)所陷入的某些困境,或许有助于对“新政”第二阶段(1905—1911)最终为辛亥革命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的理解。从历史的因果联系中体念历史的辩证法,也许比超时空地设想“新政”的美好前景和埋怨辛亥革命不该发生等言论要实在些,也可信些。“新政”伊始,固然较之“洋务运…  相似文献   
9.
社会实践与中国近代史研究郭世佑历史学之所以被人类推上科学的殿堂,是因为史学工作者以追寻历史的真实(或曰历史实际)为职志,离开了历史的真实性,历史学便毫无存在价值可言。历史学同时又被许多中外学人纳人艺术的范畴,则是基于史家或史学工作者要接近与反映历史的...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环境与孔教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教运动产生于辛亥革命之后社会失序、道德颓败的特定社会环境,从整合社会秩序、救治文化失范的角度来说,自有其相应的合理性。康有为、陈焕章等人的鼓吹与发动,曾在广大的社会层面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同情与支持,他们的言行亦当属于辛亥革命后社会政治思潮的重要部分。只因其理论上的内在缺陷以及同现实政治的深刻矛盾,影响一时的孔教运动很快走向衰落。不过,孔教运动仍不失为康有为等儒士在传统儒学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崩溃之后重构儒学的首次尝试,属于儒学近代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生存形态。倘若将孔教运动放在辛亥革命后的历史环境和儒学近代蜕变与转型的历史过程来考察,无疑有助于充分认识和理解这场运动所承载的历史内容,透过简单的历史结局,感受历史过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