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钟巧灵 《船山学刊》2008,28(1):137-139
爱国诗歌,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诗歌中,诗人们或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或表现对民族命运和祖国前途的热切关注,或抒发自己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今天,我们学习这些诗歌,可从中受到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钟巧灵 《学术交流》2008,(5):160-165
宋代是我国古代题画诗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考察宋代题画诗发展繁荣的原因,尚画之风最为紧要.帝王权贵对绘事的普遍喜好和参与客观上促进了绘画地位的提高,使得绘画在人们心目中不仅不再是只有画工才从事的贱役,而且成为高尚之士的雅玩.上行下效,对画作的收藏、赏玩、题品在宋代蔚然成风.作为严肃的庙堂生活之余的调剂,它一方面丰富了文人士大夫的艺术生活,同时,赏玩之余富含研究的兴味,又极大地刺激了题画诗的写作.  相似文献   
3.
范成大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其题画诗作内涵丰富,既表现了他心忧国事、怀念故土的爱国情结,也包含了对平生遭际、自我人生的喟叹与思考,同时还有对田园风光的吟咏以及对画家画作的品评。他的题画诗追求写实,摹写精微,善用典故,巧妙运用了譬喻、通感等多种艺术手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陈竑,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中国包装协会设计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创意设计大赛(上海)评委,中国第一设计网大赛评委。2016年入选财政部、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重点扶  相似文献   
5.
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个人遭遇促成了梁实秋独特的精神个性———清远通脱。其《雅舍小品》正是这种精神个性的外化 ,它所体现出的艺术个性与梁实秋精神个性的融合具体表现在 :刻划社会世相、人生百态 ,尽力摆脱愤怒之类感情的极端状态 ;融入天地万物、缅怀乡土风情、描摹草木鸟兽 ,以获得精神上的艺术享受 ;津津乐道于衣食住行等生活琐事 ,随心所欲地享受世俗人生。  相似文献   
6.
从现存史料来看,明皇幸蜀题材在绘画中的表现,肇始于唐代,李昭道开其先河,但后继无人.到了宋代,明皇幸蜀成了艺术家们笔下的热门题材,画之者众而题咏亦盛.结合题画诗来看,宋代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下的士人风气和文艺好尚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钟巧灵 《船山学刊》2010,(1):145-148
“吏隐”在宋代文人士大夫之间蔚然成风。宋代士人“吏隐”的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端:第一,“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道治其心”,以参禅念佛作为仕途失意时的精神解脱;第二,“身在魏阙之下,心存江湖之上”,徜徉园林、卧游山水,在庙堂政事之余获得精神上的安闲与自适。宋代士人吏隐之风的流行,是当时特定的文化环境所致.亦与宋代园林艺术的发达和山水画创作的实际情形密切相关。而这种吏隐心态渗透到此期高度发展的文学创作中.就形成了一种弥漫于文学作品中的“吏隐情调”。  相似文献   
8.
尚意的美学思潮,遍及于宋代诗歌与绘画领域,是宋代诗学的重要课题.山水画及其题诗由唐代尚"真"到宋代尚"意"观念的演变,自中唐开始,而在晚唐五代趋于完成,至宋代,"意"被文人奉为创作的圭臬.  相似文献   
9.
爱情,是人类共有的美好情感,因而也是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作为它的一个分支——离别相思,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更是被抒写得尽态极妍,摄人心魄。其中,表达思妇怀远之愁的诗作尤显突出。  相似文献   
10.
宋代诗人在观赏山水画图时,常常会表现出强烈的画中有我的意境参与意识,产生如入画境的出位之思和欲入画境之想望。如果说前者还只是暂时置身其间的艺术幻觉,后者则由艺术的审美活动,深入到人生的理想追求。宋代诗人在题山水画诗中表现出来的这种画中有我的自寓性,是宋代特定文化环境中的士人心态所致,亦与当时山水画创作的实际情形密切相关。从审美主体而言,眼观画图、神游山水,是宋代士人身居庙堂之中而获得山林野逸之趣的重要途径,是他们化解仕隐矛盾的一剂良方。就审美客体来说,是宋代山水画“可行”、“可望”、“可居”、“可游”之景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直接导引出诗人自寓其中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