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2.
闫鸣 《兰州学刊》2013,(3):57-62
明清时代是江南地区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期,从经济、文化方面来看,江南地区都成为了当时全国的重心。然而,在江南地区内部,特别是作为其核心的吴文化区内部,却存在着文化中心东移的现象,即由苏南地区逐渐转移到了上海地区。文章尝试利用明清知识群体留下的相关记载,来探究在这些对世事变迁感受较为敏锐的文化人眼中新兴的海派文化是如何在与苏南传统文化的博弈中逐渐胜出,进而对异质文化的融合与共存等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3.
“过去不少企业走入误区,靠经营政商关系、经营政策、经营特许经营而获利,心思没有花在经营产品和市场上。”“真正实干的企业家都对腐败深恶痛绝。”……近日,在河南省纪委与省工商业联合会进行的专题调研中,民营企业家们在为当前反腐败工作点赞的同时,也谈到了企业家要在政商关系新生态中扮演积极健康的角色,恪守“君子之道”。  相似文献   
4.
清代城乡人户悬挂于门首的门牌,不仅是一种户籍凭证,同时也是基层社会推行保甲制度的重要工具。它既与古时标写着"某宅"或"某寺(观)"的门匾不同,也与今日标写着"某路某号"以便拜访者查找的地址牌不同,有着特殊的形制和功能。无论从户籍制度、保甲体系还是日常生活方面来看,作为清代牌甲制度基础的门牌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将结合清代官方史料、政书文献以及近年来国内出版的清代门牌原件资料,梳理清代门牌保甲制度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并进一步探讨门牌保甲制度中所反映出来的基层社会控制理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