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胜利后,党中央从当时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方针。这就是:一方面尽可能争取和平,力争在和平条件下实现中国社会改革;另一方面,鉴于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政策,必须作好自卫战争的准备。实践证明,这个方针是正确的。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具体地理解和说明用和平的方式实现中国社会改革的问题。从现有的教材编写、教学实践和问题研究中来看,一般着重于阐述两手策略,或者是限制内战范围,或者是推迟内战爆发的时间,而对于“社会改革”一点却较少提到,或虽提到而未展开。因此,这一问题仍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解放战争时期,我国曾经有过两次政治协商会议。一个是由国民党召集的各党派的政协会以结束“训政”,成立联合政府;一个是由共产党召集的人民政协以建立新中国。人们习惯于称前者为“旧政协”,后者为“新政协”。两个政协都确立过中国的政治体制。在新中国成立40年后的今天,来研究这两种不同政治体制的差别,对于了解当今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最近一段时间内,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讲政治。他说:“我们搞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但是必须要有政治保证,不讲政治、不讲政治纪律不行。这一点对高级干部尤为重要。西方敌对势力要‘西化’、‘分化’我们,要把他们那套“民主’、‘自由’强加给我们,李登辉要搞“台独’,我们不讲政治行吗?不警惕不斗争行吗?”①这段话告诉我们,要保证我国经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就必须坚持反对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和“分化”战略。“西化”、“分化’”战略是冷战结束后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继续。毛泽东主席在世时,曾对以渗…  相似文献   
4.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一致性的理论。这个理论不仅有力地批判了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论述了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而且为我们党指导抗日战争的根本战略思想,即把抗日战争引向人民革命胜利之途,提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依据。它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正>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相适应,同样有其产生、形成、成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大革命时期则是其产生的最初阶段.在列宁和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原则上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方针.但这项策略如何结合中国情况加以具体实施.则是一个十分复杂和艰巨的任务,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自己去完成.毛泽东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问题,国内史学界存在着两种不同意见:一种主张以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一种认为应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为中国现代史的起点。①我同意后一种意见。现略谈浅见,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田守尧烈士,是一九四三年春天在连云港以北的海面上,同日寇激战中牺牲的。当时,年仅二十八岁,任新四军三师第八旅旅长。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田守尧等英勇牺牲的消息及同他一起出生入死共同战斗过的同志们所写的悼念文章。同年九月,盐阜区人民怀着悲愤和敬仰的心情为他修建了雄伟壮观的纪念碑,在举行纪念碑落成典礼时,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和副师长张爱萍写了挽词,高度评价了田守尧烈士的功绩  相似文献   
8.
略谈陈独秀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陆文培青年毛泽东在自身成长和探索救国真理过程中,曾广泛地接受过近代历史人物的影响。但是,对青年毛泽东影响最大最深最直接的人物则是陈独秀。而当时毛泽东对陈的推崇和赞誉也最高,这在《湘江评论》的言论中,在30年代同斯诺的谈话中...  相似文献   
9.
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也是党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近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涯中,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作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在理论研究中所表现出的求实、创新的品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也永远着值得后人研究和效法。求实,是刘少奇在理论研究中一贯遵循的原则。实事求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中对这一命题作了马克思主义的新解释,使之成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这个原则要求想问题、发议论、作…  相似文献   
10.
试论《苏日中立条约》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41年4月13日《苏日中立条约》(以下简称“条约”)的签订,是二次大战中的一件大事,它对远东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以及中国抗战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着重就后者谈谈粗浅认识.(一)“条约”是苏日两国对抗与妥协的产物.苏、日两国原有日俄战争的宿怨,又有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矛盾是尖锐的.二次大战爆发后,苏联一直担心受到德日法西斯的两面夹击,力图通过各种途径寻求东西边境的安全,这是合乎情理的.日本法西斯侵略成性,在侵略中国的同时,积极准备向苏联进攻.为此,于1938年7月和1939年7月它先后挑起了试探性武装进攻苏联的张鼓峰和诺门坎事件,但都遭到失败.尤其是诺门坎事件,竟发展为苏、日两国间激烈的局部战争.日军死伤多达2万人.在诺门坎惨败之后,日本当局认识到苏联军事力量的强大,“更加感到必须充实对苏战备,因而急欲解决中日战争.”日本陆军内部,“北守南进论”也开始占主导地位.有人主张缔结日苏互不侵犯条约,以切断苏联对蒋介石的援助而结束在中国的战争.各种方案妥协的结果,决定采纳在政治上靠拢程度较轻微的中立条约案”.1940年7月,日驻苏大使东乡向苏联提出了这一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