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自“中国哲学”学科产生以来 ,有关该学科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一直有所争议 ,迄今未获定论。这些问题主要涉及到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中国哲学史料的选择、中国哲学史的写作方法、哲学史与思想史的分别等内容。本文就有关这些问题发表的不同意见作一总结并略加评论。  相似文献   
2.
汤用彤先生指出“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首次系统明确地提出来的 ,他一方面指出 :言辞和迹象是把握意义本体的必备工具 ,所谓“夫象者 ,出意者也 ;言者 ,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 ,尽象莫若言”;另一方面又强调把握意义本体是分析研究言象的最终目的 ,所谓“意以象尽 ,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 ,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 ,得意而忘象”,即主张不要拘泥执着于具体的现象世界 ,而应该超越有形的现象世界而全面地把握其背后的本体世界。这不但是王弼建立“贵无”哲学体系的理论工具 ,也体现了魏晋…  相似文献   
3.
以《中庸》系子思作品的传统观点自清以来遭到质疑,疑古派认为该著实为出自秦汉之际的作品,由此造成了儒学史研究中孔、孟之间思想过渡的一段空白。但近些年来新的出土材料支持了传统观点。根据传统文献的记载,并结合新出土材料,可知《中庸》总体上反映了子思的思想。其表述的心性观点,构成了从孔子礼、仁并重的思想过渡到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系统心性论的内在逻辑环节。  相似文献   
4.
戴震的理欲观一直颇受学界重视,但与他理欲观密切相依的工夫理论则问者寥寥,这对全面地理解其哲学是不够的。戴震批评宋明理学的存理灭欲说,而以存乎欲、完善欲来重新规定理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展现出一种面向现实民生的理想道德秩序。为实现这一道德秩序,戴震围绕对仁、智范畴的阐释而展开其独具特色的工夫论。此工夫论对理学的工夫传统做了一些批判性反思,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但总体来说并未走出理学的藩篱。  相似文献   
5.
针对宋明理学将理和欲对立起来并以前者压抑后者的成见及其后果,戴震重新思考了道德原则的产生基础、价值内涵等问题。他取消理的外在性和实体性,确立了欲对理的本原地位,以实现、完善欲来重新规定理。这突出了个体感性存在的价值,同时又展现出一种能使这一价值得到普遍实现的理想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