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有关魏晋南北朝的十二部“正史”,由于缺乏考释训诂之作,其中的许多史实、制度、名物、语言等,今人已经不甚了了。这种状况给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特别是青年学人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的困难。因此,考释十二部“正史”无疑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如今,这个任务终于由学兼中外的著名史学家周一良先生担当起来,并且部分完成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著作——《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以下简称《札记》),就是周先生的精心佳构。  相似文献   
2.
先秦有世卿世禄,秦汉有任子制,唐代有荫叙制。然而,作为荫叙制前身的北魏资荫制至今鲜为人知。笔者不揣冒昧,拟就读史所得,对这一制度的内容及渊源诸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由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正在陆续面世。这是新中国通史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是新时期以来史学界最重要的收获之一,非常振奋人心。就已出版的各卷来看,多卷本《中国通史》基本上实现了白先生的设想,“发展综合运用的优良传统,多体裁配合,多层次地反映历...  相似文献   
4.
十六国时期的坞堡壁垒与汉人大姓豪族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坞壁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自然经济和依附关系相结合的产物,坞壁主是乡里大姓豪族的代表人物。十六国时期,在社会动乱的时代,坞壁获得空前发展。坞壁不仅是军事组织与生产组织的结合体,而且兼具地方社会基层组织的职能。十六国统治者从坞壁攫取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故优抚坞壁主,承认坞壁主的合法身份和坞壁作为社会基层机构的地位,使坞壁经济得以继续发展,依附关系走向普遍化和完全合法化。因此,十六国时期大族坞壁经济及依附关系的发展,对十六国封建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5.
<正> 玄学是门阀士族的意识形态。在门阀专政的东晋社会,玄学一枝独秀。东晋的玄学家们虽然在理论上无所建树,但他们身居显职,口吐玄虚,手挥(?)尾,大扇玄风,以至于“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随着东晋门阀政治的瓦解,玄学从兴盛走向衰落,儒学重新获得生机,玄儒消长是南朝思想文化变化的必然趋势。刘(?)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文学的变化如此,整个思想文化的变化也莫不如此。当门阀士族丧失了对最高权力的控制,玄学也就逐渐地丧失了它  相似文献   
6.
西晋内迁杂胡与杂胡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东汉以来,匈奴南迁与氐羌东渐,关东关西遍布匈奴与氐、羌族人。西晋初年,匈奴及其别部大规模内迁,弥漫于并、雍等州各郡。最初匈奴别部被称为杂胡,后来各族部落逐渐混杂,民族成分发生变异,甚至形成新的名号,遂出现杂胡化的趋势。关东杂胡主要由匈奴、羯、乌桓等混杂而成,石勒武装就是典型的杂胡军队;而关西杂胡化则以氐羌为多,匈奴、鲜卑、羯等民族混杂其间。杂胡化是民族迁徙、民族混杂的必然现象,又因战乱加速其进程,它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当时,杂胡化不是个别地区的个别现象,而是不可遏止的社会趋势,从而成为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史中间重要的一环,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7.
东汉永和五年,南匈奴左部发动叛乱,暴露了南匈奴内部矛盾的加剧。东汉朝廷的直接干预,更导致南单于传承秩序进入无序状态。匈奴屠各种在其尊贵地位受到威胁时,以血统为旗帜,奋起抗争,从而使南匈奴由内讧走向分裂。南匈奴左部叛乱后,东汉朝廷迁徙西河、上郡、朔方等郡治至内地,但南单于庭并未同时南迁。除於扶罗部外,南匈奴部众在东汉末年才陆续离开缘边五郡南迁。南下的南匈奴实际上分成河东的於扶罗部、离石的左部和新兴的刘豹部等三股势力。曹操统一北方时,留南单于呼厨泉为人质,以右贤王去卑“归监其国”,而分其众为五部,南匈奴的三股势力又合而为一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