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本文浅析了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理念,指出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教育是实现英语学科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并就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多元系统论是文学及其相关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其实质是一种文化理论,它可用来指导在翻译中所遇到的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研究。本文从多元系统论角度来探讨歇后语独特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4.
陈立群 《唐都学刊》2003,19(1):62-65
"从巫到史"是中国文化祛魅过程的重要组成。而在这一普遍的文明进程中出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史"的精神化。"史"经历了"事"、"事"的文本化、以及实在化、精神化的嬗变,最终成为一个精神实体,承担了裁决和指导现世生活的责任,成为中国文化传统里一种精神导师似的角色,对中华民族生命意识的建构、人生价值的取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近年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九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国家财政投入和教育经费增长速度不相 匹配的现状,同时提出在今后若干时期内,不应主要依靠增加教职员工的工作量来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办学 经费的主要承担者应是国家,与此同时应完善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生态美的命名与生态美学的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美学必须对“生态”进行再定义。不恰当的“生态”阐释会使生态美学重归主体论美学或陷入抽象的一元论美学。“生态”的再阐释应是大道形上学根基上的再阐释,“生”即“大道生生”,“态”即“大化流行”,“生态”即天人一体、万物并作的本源性世界。建立在这一重阐释的“生态”之上的生态美学,将有可能突破主客二元对立、化解唯审美主义的僵化立场,完全地体现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  相似文献   
7.
"群"是荀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原始的血族群体意识,经荀子以"分"限定,成为一个自觉的观念.以"群"为根本特征,人的生命社会化和个体自由在社会与历史的雏度上得到了实现,从而推进了孟子、庄子以来对人的自由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中国重庆大学和加拿大布鲁克大学(Brock University)本科生进行网上气候变化认知问卷调查,目的是分析当代大学生性别和家庭收入等社会经济属性对其气候变化认知的影响关系,并且尝试探索这种影响关系在两国学生中是否存在差异.将收集到的调查问卷数据录入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1)受访大学生性别与其气候变化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女大学生的气候变化全球温度上升危机意识和低碳环保行为意识均高于男大学生;比较结果显示,布鲁克大学学生气候变化认知的性别差异要大于重庆大学学生认知的性别差异,即布鲁克大学女生比男生具有明显的较高气候变化认知水平.(2)家庭收入对大学生气候变化认知影响为:来自高收入家庭学生在低碳环保行为认知上高于低收入家庭学生,并且在某些具体低碳行为认知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来自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在全球温度上升危害程度认识上高于高收入家庭学生,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的其他属性如年龄、在校学习时间以及家乡类型和其气候变化认知基本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仅在气候变化对食物供应带来威胁这个具体问题认知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来自城市学生认为此威胁严重性高于来自乡村学生.  相似文献   
9.
先秦审美意识的酝酿是一个多点萌发、多向互渐的进程。它包括了天道、心性、言象三个层面。此三者并存于同一文化历史时空中,彼此错综冲突碰撞,始终处于对话状态。在对话中,它们相互激发、相互促进,在命题、概念、范畴、思想、思维模式、心理型态诸方面,都有交集、融合、共用、贯通,而最终酝酿了先秦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0.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学界迄今对此保持缄默,也许是一个学术上的疏漏。作为处于孔、孟之际的重要“美学”文本,《性自命出》体现了在先秦天命观文化背景中趋于觉醒的、儒家心性说及其重“情”而“可悦”的美学精神,从而为我们重新认识先秦原始儒家的“美学”提供了新的文本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