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试论当前文艺学研究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政  霍俊国 《晋阳学刊》2003,(5):100-104
目前的文艺学研究模式出现了“断层”现象,存在着研究泛化、缺少系统性、基础理论薄弱、研究者的心态发生错位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文艺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建构新的文艺学研究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要任务,为此,必须切实转换研究者角色,立足中国现实,廓清研究领域,在具体方法的多元化与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力求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生态美学产生和崛起的主要原因在于现代化所造成的人类生存状态的恶化。而作为现代科技发展重要标志之一的电视的出现和过度膨胀,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电视虚幻镜像的蔓延和泛滥,导致了人类生活的日益浮浅化、功利化、单调化、意识形态化。电视镜像彻底解构了人,使人陷入严重的异化状态。电视所制造的虚幻镜像与人类诗意栖居之间的尖锐矛盾,促进了人类对现代文明的反思,成为生态美学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当 前 我国 文 学 作 为艺 术 的 审 美价 值 和 生 命力 正 在 消 失和 衰 退 ,并 在 沦 为 海 德 格 尔 所 说 的 单 纯 的“ 体 验激发 器 ”。同时 ,文 学研 究则 在 角色 和价 值 定位 上表 现 出某 种不 确 定性 ,黑 格尔 预言 的 艺术 的终 结 可能 提前 到 来。作为文 学 艺术 的维 护 者,我们 有必 要对 这 一现 象和 困 境进 行反 思 ,并 以此 为契 机 分析 、寻 找维 护文 学 艺术 性 审 美 价值 的途径 ,促 进 我国 的文 学 创作 和文 学研 究 。  相似文献   
4.
霍俊国 《学术界》2006,(3):251-257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建构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考察中国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状况,对全面了解并进而发展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内的中国美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世纪“西马”美学研究是上一时期“西马”美学研究的持续和拓展,不过,由于语境变异,新世纪“西马”美学研究呈现出独特的走向特征。  相似文献   
5.
霍俊国 《阴山学刊》2004,17(2):21-24
文学是一个由语言场、形式结构场、意义场、形象场等共同构成的整体,阅读文学就其本质而言,应是观照文学整体,把握和体验文学质.复现和创造构成了复杂的阅读行为.阅读作为一种象征,它代表了人类复现和创造世界的两种能力的整合,意味着文学世界的永久性存在和文学被重新阐释的可能性的统一,理论家们对文学阅读的探讨就集中在对复现和创造的争论方面.  相似文献   
6.
卢政  霍俊国 《天府新论》2003,2(5):23-25
从道德哲学的角度看,所谓现代性就是与传统人性论决裂的过程.在中国,传统的人性论始终以从西汉开始的经学为主导,所以中国现代性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与经学决裂的过程.中国现代性肇始于东汉末期,其过程大致经历了六次高潮,其中前五次反经学高潮,它们是中国现代性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考察中国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状况,对全面了解并进而发展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内的中国美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注重与中国当代美学建设紧密结合,并从中国社会现实性出发,主要研究了艺术和美学的人道主义、艺术的文化研究、艺术的批判与拯救功能、后现代语境及现代性和文化全球化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社会风尚变异,出现启蒙思想,但中国思想文化坚持了以儒学为基干,兼综道、佛的三维结构。诗教思想虽然也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但依然信奉儒学传统,这表现在论文崇“道”,提倡“兴、观、群、怨”,文论家多讲“性情”等方面,其代表人物王夫之的文艺理论具有这一期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 ,传统的人性论始终以从西汉开始的经学为主导 ,中国现代性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与经学决裂的过程。中国现代性肇始于东汉末期 ,其过程大致经历了六次高潮 ,其中魏晋时期王弼等人对经学的抨击、唐朝佛学对经学的排斥、宋明李贽等人对传统经学的挑战、清初黄宗羲民主启蒙思想对经学的非难、近代西学对经学的冲击形成了前五次反经学高潮。它们是中国现代性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文学活动是世界、作家、传播、作品、批评家、读者等"六要素"构成的场,研究文学场不应忽略传播和批评家二要素。文学活动追求的是整体性,文学场的整体质就是中国文论中的"气韵生动",它是文学场的灵魂,文学的评价标准。同时,文学场是文化场的文学场,与文化构成格局——图形的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