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顿占民 《河北学刊》2001,21(2):116-121
本文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国际背景,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生活中"四个多样化"新情况的分析中,提炼出文化发展的"四个显著时代特征";概括出我省文化建设上面临的"四个根本转变"的艰巨任务;在此基础上对我省实施文化融合创新战略,实现文化建设新跨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以初步论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大背景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进程不断加快的现实基础上,我国文化现代化话语方式发生了由体用之辩向世界性与民族性和人民性统一的文化精髓论的转变。世界性与民族性和人民性统一的文化精髓论,是反映我国经济和政治现代化规律的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根本规律。它在克服体用之辩旧话语方式的同时,克服了由旧话语方式产生的文化保守主义、全盘西化论、文化教条主义等三种阻碍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文化独断主义倾向,为在古今中西文化精华结合中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开辟了正确通道  相似文献   
3.
坚持还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续)——纪念恩格斯《费尔巴哈论》发表111周年,评十几年来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论王永样顿占民四、“超越”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原则的背离否定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断和抽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必将导致超越论或唯心论哲...  相似文献   
4.
一、作为唯物史观范畴的实践概念及其本质涵义以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都把实践作为认识论的重要范畴,这是不错的;但是,在历史观中却没有给予实践以应有的地位,这样就造成了似乎实践仅仅是认识论范畴的错觉.实际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就把科学的实践观与唯物史观作了一体化的论述,并把他们新创立的哲学,最初就命名为“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概念,应首先归入唯物史观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有人竭力鼓吹“社会主义异化”论,这是理论战线上精神污染的重要表现之一。为了清除这种精神污染,有必要揭露这种论调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实质。 (一)“社会主义异化”论以歪曲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为前提异化概念是个历史范畴。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提出过异化概念,意即人们把自己的权力转让给政治机构。黑格尔则把异化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纳入了他的思辨哲学体系,主要是指概念范畴自身的异化。费尔巴哈则主要是用异化来批判宗教神学,基本思想就是,“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费尔巴哈的异化观完全是建筑在抽象的、不变的人的本质基础上的,是以历史唯心主义的人本主义为基础的。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的过程,然后在批判黑格尔和  相似文献   
6.
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阐明爱国主义传统与共产主义实践的内在联系,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从社会发展规律上认识爱国主义传统与共产主义实践相结合的必然性,从二者的结合上具体地理解现阶段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从而把继承爱国传统与坚持共产主义实践统一起来,做一个坚定的清醒的爱国者,这是把爱国主义教育引向深入的一个重要途径。 爱国主义传统与共产主义实践相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在长期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尽管我们也有过短暂的分裂和朝代的更迭,但是在我国人民中所凝聚起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却世代相传从未间断。它集中表现在抵抗外侮,维护祖国统一、主权完整的斗争上,这种爱国主义传统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巨大精神力量。作为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使中华民族能够经受住无数自然的和社会的千难万险的考验,而一直保持旺盛的生机。  相似文献   
7.
人文精神的历史定位、理性定位、实践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文精神的历史定位、理性定位、实践定位·郭金平顿占民一、问题的提出:人文精神需要在解决自身的历史定位、理性定位、实践定位的过程中由沉寂走向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只有走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的轨道才能繁...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指出:“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邓小平文选》第109页)这一精辟论述,既说明了学习研究毛泽东同志认识论和领导方法的极端重要,又为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正确地研究指明了方向。 结合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实际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来阐述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这是毛泽东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毛泽东同志所概括的“实践——认识——实践”、“群众——领导——群众”、“个别——一般——个别”这三个公式突出地体现了这个特色。为了在新形势下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和领导艺术,应当很好地学习和研究这三个公式各自的内容及它们的辩证关系,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这一思想的运用和发挥。  相似文献   
9.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作为时代精华的哲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已成为大势所趋.但是,哲学的变革必须与时代的变革相适应,看不到时代的变化而否认哲学的变革,就会使哲学落后于时代;而超越时代变化的实际,人为地进行根本否定性的变革,同样会使哲学脱离时代的需要.因此,进行哲学变革,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本文拟以时代的变革为前提,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基础、性质和趋势,提出一些粗线见解.  相似文献   
10.
1.时代变革提出的哲学变革课题中国正发生着划时代的变化.中国社会变革的实践正在突破两极对立的体制模式(旧计划体制与旧市场模式不相容的两极对立).在此划时代变化过程中,需要人们认真思考一下,中国当代的社会变革,要求以一种什么样的智慧,突破、克服和扬弃两极对立的旧发展模式?新的哲学智慧将不再是先于或外在于现实变革实践的先验智慧,而是内在于变革实践,与变革实践同时发育和生长着的作为变革实践机体的精髓和灵魂的自觉实践智慧.要深刻体认这一点,就必须首先了解当代变革进程中所发生的哲学与实践之相互关系的深刻变化.在变革的时代大潮中,变革着的实践已闯入哲学的殿堂,变革着的哲学也已渗入实践的骨髓.以什么态度对待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以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尺度投入变革中的社会生活,以什么样的行为规范支配自己在变革的社会生活中的举止言行,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团体、每个地方,乃至整个民族以什么样的姿态和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