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综合类   8篇
  201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推动楚辞研究的深入开展,我刊约请了十位从事楚辞研究的学者组织了这次笔谈,限于篇幅,我们对来稿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2.
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他的爱国思想、文艺思想和作品对我国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自一九五三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以来,屈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已为举世所公认。 最近读到韩基国同志译的日本三泽铃尔先生所著《屈原问题考辨》一文,认为“屈  相似文献   
3.
东汉的班固曾指责屈原“露才扬己”(《离骚序》),北齐的颜之推也曾批评屈原的“显暴君过”是“多陷轻薄”(《颜氏家训·文章篇》)。此二人系历史上最有名的攻击屈原的人物。他们的贬抑祖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主张,当然不会得到历代进步文论家的赞同。郭老在批评杜诗时,认为杜甫也是“抑屈扬宋”的,并说杜对屈的评价是“继承了班固、颜之推等人的传统的。”(《李白与杜甫》)杜甫是不是“抑屈”呢?综观少陵诗,我们不同意郭老的观点,理由如次:一,杜甫赞扬屈原的人品,同情屈原的遭遇。如《最能行》之结尾二句:“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称屈原为“英俊之才”是颇高的赞许。在《天末怀李白》末,杜甫写道:“应共冤魂语,投  相似文献   
4.
在伟大的三峡工程动工,特别是重庆直辖之后,三峡文化在重庆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人们议论的重要问题之一。虽在报刊上聚讼纷纭,意见纷呈,而至今定位之见尚无准的。其原因是有些论者对其中的许多问题尚不甚了了,故成歧议。特申论之,以就教于高明。  相似文献   
5.
一九三八年在上海孤岛出版的《楚辞研究》,收入了卫聚贤的《〈离骚〉的作者——屈原与刘安》、何天行的《楚辞新考》与丁迪豪的《离骚的时代及其他》等文章,集中宣扬了所谓的“刘安作《离骚》”论。1948年,何天行之书又由中华书局再版,改名为《楚辞作于汉代考》。此书流行于海外,近些年来被有的外国汉学家,称为“最周密、最系统”的“屈原否定论”,是何“提出‘屈原=淮南王刘安’的见解”。我想,这果真是何天行提出来的吗?经过一些时间,在查其它资料的同时,终于查到一九三五年的《浙江省图书馆馆刊》第四卷第四期,上面刊登有一篇署名为许笃仁写的文章——《楚辞识疑》。此文的第一部  相似文献   
6.
屈原是我国战国后期的伟大爱国诗人,这是历史事实,是举世公认的。但是,自从辛亥革命以来,我国研究古代文学的人中,却有少数几个认为屈原仅仅是一个传说人物。他们把《楚辞》中屈原作品的著作权或者送给秦始皇博士,或者送给淮南王刘安,或者送给尚不知道乃至永远无法知道的“多数人”。近二、三十年,这种“屈原传说”论似乎又在日本学术界露头了。例如,日本广岛大学玲木修次教授在一九六八年为他主  相似文献   
7.
由于与中国文化有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楚辞》学在日本较为发达。18世纪以来,出现了如《楚辞灯校读》(秦鼎著),《屈原赋说》(西村硕园著)等专著。至战后,更涌现一批引人注目的《楚辞》专家和论著。其中如青木正儿、竹治贞夫、藤野岩友等人的成就,已为我国《楚辞》学界所瞩目。最近我读了日本国学院大学教授藤野岩友《巫系文学论》一书,兹作评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四川夔州住了两年,写下了四百多首诗,其中吟咏白帝城的即有十多首。在这十余首诗中,有些篇章涉及到对公孙述的评价问题。鉴于过去许多诠释杜诗的著作,或则回避这一问题,或则有所误解,不尽符合历史事实和杜诗原意,我们在此发表一些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虚”与“实”作为美学范畴的重要概念,是人们注目的研究课题。而“虚无说”,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古代文学理论的精华。近年来,也受到文学理论界的注意。我国古代使用的“虚无”这个概念,由于历史环境不同,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先秦两汉的道家就爱用此语,司马迁说:“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淮南子》也云:“虚无者,道之所居也。……所谓真人者,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这是指他们的“道”是“虚”的、无形无象的,谁也看不见,有非常玄奥而神秘的色彩。而文学理论家所说的“虚无”,与道家所说的“虚无”是两回事,有深广的理论意义。近  相似文献   
10.
(一)日本国学院大学藤野岩友教授的《巫系文学论》是一部探讨《楚辞》文学源头的著作。在这部20多万字的篇章中,作者紧紧围绕着先秦巫祝文化对于屈赋及其它《楚辞》作者的影响,力图揭示《楚辞》的特色及其焕发异彩的文化根源。作者在本书《序言》中叙述了他要探讨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探索“《楚辞》本身”的文学起源。他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