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9 毫秒
1.
安徽太湖县举人王大枢遣戍伊犁11年之久,还乡后自号“天山渔者”。他在戍地以坐馆教书为生,晚年编定《西征录》一书,不仅是他遣戍生涯的实录,还保留了其全部诗文作品。王大枢的诗歌题材主要分酬唱赠答与吟咏史事古迹两类,从不同角度反映出遣戍文人的日常交往、心态变化及文学活动。他的文作以《天山赋》为代表,用虚实结合之笔摹写异域风物,具有历史、文化、文学等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2.
姜夔的词作与其诗学思想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其诗学思想主要探讨诗歌创作的法度和创新,而词作也在守法度的基础上,达到自然高妙的创新风貌。这既符合词人的主观要求,从宏观上看,又体现出诗词创作的相互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邦彦一生同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长期飘零州县,疲惫、困顿,渴望精神上的超脱.在溧水,受时代和风俗的影响,他开始崇奉道教.周邦彦对道教的精神追求主要体现在对长生不老和自在逍遥的向往两个方面;其审美取向在道教情结的影响之下,体现出尚"清"的意识,营造出清真高雅的关学世界;周邦彦还驰骋奇特想象、开拓新的境界,但他并非一味的沉浸于想象的世界,他的情感指向始终是现世的、冷静的、克制的,带有感伤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4.
清代民俗题材的诗作在清代西域诗中占有极大比重。从产生和发展来看,清代西域民俗诗的创作具有逐渐深入和成熟的过程,多以组诗的形式、纪实性的手法,呈现具有多元色彩的西域民俗景观。同时,这些诗作也是清代诗人民族自豪感的载体,具有保存社会生活资料的诗史价值,是西域与内地文化交流的桥梁,为我们了解清代西域民俗提供了绝佳的文学视角。  相似文献   
5.
唐宋互参是慎行诗学思想的核心,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和诗学影响。慎行主张唐宋互参的内核仍是宗宋,于唐,步法中晚,诗宗少陵;于宋,则调和南北,师法苏轼。慎行变黄宗羲的以唐论宋为唐宋互参,在强调其同质性的同时,亦重视其异质性。针对康熙诗坛趋骛宋诗者表现出的浅率、俚俗之弊,慎行进一步提高了学问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慎行的诗歌创作亦体现了其唐宋互参的诗学观,通过汲取唐诗的营养,为处于困境的宋诗派找到了突破的门径。  相似文献   
6.
以“气”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理论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理论内涵,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以"气"论文相契合。"气"既增加了"以文为词"的外在张力,亦是"以文为词"的精神内核,同时,它也是作者本人在创作中的自觉追求。"气"既扩展了"以文为词"的外延,又是"以文为词"的核心,它使稼轩词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8.
公共行政方法论就是行政、政治、管理、哲学等理论,不同的理论会导致不同的方法;行政方法具有若干属性,如新旧、有效性、可操作性、合道义性等,选择方法需要对这些性质详加分析。行政方法的选择有两种主体:行政机构和人民群众,而基于民主的要求,人民群众应是选择的最高和最终主体,其对方法性质的判断应为最主要的判断。本文分析了在我国当代环境下一些老方法的作用,呼吁适度限制人治方法和行政指令方法的运用,大力弘扬法律、经济、咨询、群众路线等行政方法。  相似文献   
9.
陈敬璋《查慎行年谱》认为:查慎行康熙二十一年壬戊师从黄宗羲,查父不许其学习举业,而他南下从军是因为家境贫困。考察相关史料和诗文可知,《查慎行年谱》的观点是错误的:查慎行师从黄宗羲当在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他十九岁以后父亲就允许他同其弟师从叶伯寅学习举业,并逐步走上科举的道路;查慎行从军也并非被迫之举,而是他不甘心终老田园、寻求功名的主动选择。  相似文献   
10.
道光年间张广埏以僚属身份随将军玉麟赴伊犁惠远。在为时两年多的游幕生涯里,他体会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经历。前期是平静悠闲的幕僚生活,后期是浩罕国挟持玉素普入寇南疆以后动荡而紧张的战争体验。他将西行见闻著成《万里游草》两卷,详细记载了伊犁将军府的内部建制特点和道光年间伊犁军府幕僚的日常活动,并首次以诗歌的形式完整记录了玉素普之乱的始末与相关细节。张广埏在西域所经风云变幻的人事,是他一生中的难得阅历,也为《万里游草》赋予了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