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具体论述了唐人诗歌创作中两种艺术表现方法:“倒装之法”是一个新颖的表现角度,体现了诗人巧于构思的艺术匠心。“对面落笔”是诗人通过幻想创造意境的一种艺术手段,是诗人审美联想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杜牧是晚唐写七绝的能手。前人论七绝,盛唐推王昌龄、李白;中唐推李益、刘禹锡;晚唐财举杜牧和李商隐。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子梦得。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杜牧的七言绝句,题材多种多样,其中以咏史绝句写得最有特色.咏史诗,固名思义,是就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古迹来抒发感慨的诗。以诗咏史,  相似文献   
3.
南齐诗人谢朓在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这是谢眺山水诗中的名篇。全诗写春日黄昏登山所见的美景,以及遥望京邑金陵时所引起的思念故乡之情。“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的两句。这两句诗,通过新奇、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春日傍晚时天空、江面的壮美景色。上句诗写仰望所见,用“绮比喻晚霞,描画出它绚丽夺目的色彩。下句诗写俯视所见,用“练”来比喻江水,表现出春  相似文献   
4.
杜牧是晚唐写七言绝句的能手。前人论七绝,盛唐推王昌龄、李白;中唐推李益、刘禹锡;晚唐则举杜牧和李商隐。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 杜牧的七言绝句,题材多种多样,写景抒怀,宫怨边词,咏史状物,无所不有。其中以咏史绝句写得最有特色。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做法;贯穿“史”的线索,教好基本知识、运用比较方法,开拓学生思路;注重揭示规律,交给学生“钥匙”;介绍学术信息,扩大学生视野。  相似文献   
6.
蓝田辋川为唐代大诗人王维隐居之地。唐天宝初,奸相李林甫执政。王维由于政治上的不得意,遂徙家蓝田,在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王维生活在辋川,创作在辋川,死后又葬于辋川。辋川是王维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他一生中从事创作活动的最重要的场所。 辋川位于蓝田县南约五公里的峣山之间,是秦岭东段北麓的一条川道,川口即峣山之口,称为“辋谷口”。源出秦岭北麓的辋河流经川道,从谷口两峰之间泻出而流入灞河。因为诸谷水汇流如车辋环辏,故称辋水,而川亦因此而得名称作辋川。“终南之秀帅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这里秀峰林立,绿水潺潺,风景优美,环境幽静。初唐诗人宋之问在此建有“蓝田山庄”。王维购得山庄后,精心加以修复营造,并依据山川的自然形势,从诗人自己的审美情趣出发,在绵  相似文献   
7.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粉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倖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相似文献   
8.
移情子物王勃《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这诗写于诗人客居蜀中时,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首句扣题,点时点地。二句写客中送客。三、四句从鸿雁生波,借物抒怀。意谓人已经厌恶蜀中这个苦地方了,鸿雁却怎么由北方向这里飞来呢?鸿雁是候鸟,春来北翔,秋至南飞,完全是适应气候,出于本能。诗人却由人推及于物,赋予鸿雁以思想感情,说它不该南飞蜀中。以此进一步烘托出了“南中”之“苦”,从而把自己久客思归的凄苦心情表现得更加充分。  相似文献   
9.
反笔见妙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据史载,唐中宗神龙初年,宋之问因谄事武后宠臣张易之而获罪,被贬至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县),后又从贬所逃归洛阳。此诗即写在返乡途中的心情。前二句写贬居境况:居处荒远,家书久断。后二句写归乡心境,是说愈接谴家乡心中愈害怕起来,以致见了同乡也不敢去打问家中的情况。李锳评说:“‘不敢问来人’,以反笔写出苦况。”(《诗法易简录》)。  相似文献   
10.
《王维诗歌接受史研究》是中国古代作家接受史研究的一部力作,不仅填补了王维研究领域内的学术空白,深化了对王维及其诗歌艺术的研究.更以其“接受史论”的特色,在同类著作中别开生面,提升了古代文学接受史研究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