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6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48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而又尚未得到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五篇文章,有总的论述,有个案分析,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希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2.
张法 《天津社会科学》2024,(3):144-151+166
电影处于后艺术时代的三大体系之中:一是与原有的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构成艺术体系;但又因其营利特性而与此前艺术的非功利性区别开来,引致对艺术的重新定义。二是与摄影、广播、电脑、手机构成电型艺术体系,这一体系又包括很多非艺术方面,如电影中的纪录片,广播、电视中的非艺术栏目,互联网和手机中的非艺术内容,从而引出了对艺术与非艺术之间关系的新思考。三是从技术上与新兴设计艺术以及各种关涉电子屏幕的文化相关联,引出了艺术与文化的新思考。电影以电子技术为基础,与电子的虚实结构在科学升级后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同构。电影从制作到放映皆与新的宇宙原则相连,在从文本到作品的放映中,电影通过在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横组合、纵聚合的运行,将自身的艺术特质呈现了出来。以电影为中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关联,这也使得电影处于理解后艺术时代的艺术体系以及相应理论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3.
张法 《河北学刊》2012,32(1):16-19
Image(形象/图像/意象)是全球化时代文化对话和美学对话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来看,其在西方主要与三个方面相关:由主客互动而来的影像,主体心理运行的意象,由主体外化而成的艺术形象.这三个方面为image在中国的三种不同译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美学主要由韦尔施、费瑟斯通、鲍德里亚、舒斯特曼、曼德卡的言说中体现出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其要点有三:一是由艺术与生活在历史演进中的交汇而形成;二是由形式观赏与功利内容相结合而形成;三是日常生活美学形象同时异化成为后现代的仿象。由对这三点的不同读解,形成了日常生活美学的不同立场和对之的不同褒贬。  相似文献   
5.
八十年代中国现代艺术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察了8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史,它的产生、演化、流派、人物、主题,一方面,从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式,叙述艺术自身的复杂变化,另一方面并从80年代的独特文化氛围和中国现代性的高度,去阐明这些变化的时代意义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张法 《贵州社会科学》2008,217(1):23-29
从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来谈中国文学理论的演化历程,是一个新的问题视域.从中国文学理论的命名,到大量出现的中国文学理论著作,都可以看出全球文化演进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影响.因此,在比较的语境中呈现中国文学理论的特点,或许是思考中国文学理论未来可能的走向的一个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7.
西方哲学关于宇宙有三个词汇:cosmos、universe、world。Cosmos强调西方的形式化,现象本质二分,空间管控时间的特点;universe强调了统一性和普遍性的特征;world体现了多元多维的特点。这些特征在当代哲学的演化,让西方哲学认为,人们得出的不是一个客观宇宙,而是一个符号宇宙,世界(宇宙)问题已经不是一个世界的客观性问题,而是一个宇宙观(符号宇宙)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演进,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走向学术型哲学,其主要标志是哲学一级学科的建立,包含八个二级学科,在整个哲学学科的演进中.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显出两种既不同又有共同的学术走向.本文对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总貌和具体特征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基督教起源的文化考察,呈出了一种重写世界史的可能,提出了作为整体的地中海文化的概念。与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玛雅文化完全不同的地中海文化是重新理解世界史的关键,一系列困惑历史学家的问题,都因为地中海文化概念的出现而得到豁然开朗的理解。比如,何以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有很大的不同而又有一个相同的起源?因为它们同属于地中海文化。虽然同属于非西方文化,何以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的差异如此之大?这种差异的实质是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与地中海文化的差异。按照以前的历史理论,统一世界史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在西方产生又向全球扩张的结果,有了统一的地中海文化概念,就知道,全球化的冲动和向全球扩张一直是地中海文化的本质。文中提出了地中海文化内部东西方的对立、冲突、演化,并在对这种对立、冲突、演化的分析中论述了基督教的起源并呈出一种讲叙世界史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0.
杨眷时的《美学》在总体上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从学术演进上看,这本著作代表了美学从一种思想形态的整体话语回归到个体话语;二是在创立理论和体系化的过程中,显出不顾"史"的知识和"学"的内容的模式先行的方式;三是在结构上的后现代拼贴.杨春时的美学在内容上有两点、在主题上有一点可以提出来讨论.美学内容上的两点:一是它的体系结构造就了一种概念为上的倾向,认为美的理想、意义,应该用概念和定义来表达,而且概念和定义表达是最高级的,这恰好是与美性质相违背的;二是为了解决主客体的对立,强调审美意象,但审美意象的存在方式,却遭到忽略,这样妨碍了对美的内容的深入研究.美学主题上的一点,是把一个崇高的理想的东西定为美的本质,并要美学理论和审美活动都服从这一本质.如果说,李泽厚美学(实践美学)是呈凡为圣的美学,那么,杨春时美学(反实践美学)则是逼凡为圣的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