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越性的文学研究,其产生有赖于“人类意识”和“世界文学”观念的形成,但全球化会使“人类”和“世界”都染上西方色彩。中国比较文学在不断“西化”的过程中,虽然得到了一些新的养分,却失去了较多自身特有的一些东西,失去了自己原创的民族化的声音。传统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可以说都是建立在西式背景上的,当比较文学研究在整个知识质态、谱系上都是西方的时,中国比较文学也就没有了自己的文化之“根”。面对比较文学的无边与无根,寻根就是寻找存在的家园。跨文明研究,着眼于中西文明冲突、对话与交流的跨越东西方文明的研究,将是中国比较文学乃至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研究,这将是比较文学从危机走向转机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全球比较文学研究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战略性转变。  相似文献   
2.
徐田秀 《学术交流》2006,2(9):167-169
人类社会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文明的演化。与父权文明的历史演化轨迹具有互文互喻性相通的,是文学创作中对“父亲”形象和父性话语的重构和解构。这种重构和解构已成为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父亲”母题。特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寻父”、“渎父”、“弑父”的创作形态,深刻地揭示了“父亲”这一母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品质。小说中所表现的“寻父”、“渎父”、“弑父”这一母题,寄托了作家重建社会秩序、重建父性权威、重建个人精神信仰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3.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以跨越为特征的边缘性学科,其学科建设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孙景尧的文章通过对国内较通行的比较文学教材的评述,对该学科在中国的现状表现出一种忧虑:比较文学是否可能成为比较玄学.王志耕以<新编比较文学教程>为例,肯定了比较文学走向现代文论与文化研究的趋向.徐田秀通过对<比较文学论>的阅读,提出了寻找中国比较文学之"根"的问题.李兰生则从汉语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研究着眼,探讨了实现"中国化"学术理念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4.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女作家 ,其代表作《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表现 ,都深受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个性与创作是各种矛盾的结晶体 ,他既怀疑上帝的存在 ,又对宗教表现了一种狂热的依恋。陀氏对宗教的皈依 ,出于道德与情感的需要 ,出于逃避现世的苦难而到宗教的虚幻境界中寻求慰藉的解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