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
田洪远 《社科纵横》2014,(1):129-133
辛亥革命以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而宣告失败。究其原因有多个方面,本文仅从袁世凯迎合时局发展,成为"众望所归"人物,而孙中山以其"圣人型"价值观念让位的角度进行探讨,以期对让位原因更全面、更深刻地研究。  相似文献   
2.
田洪远 《理论界》2013,(6):112-114
陈立夫是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曾一度控制国民政府的党政和特务大权,尤其是在党务方面更是技高一筹。但很少有人关注他曾在抗战时期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并为中国教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拟定战时教育方针政策、组织高校内迁和改进高等教育,以及推进中等教育和调整社会教育等方面做了许多贡献。本文论述了陈立夫在抗战时期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作,希望能够为公平客观地评价陈立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田洪远 《社科纵横》2014,(2):151-153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原因主要是由以下四个方面引起的:一、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宗教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二、国家观念的增强和内部"新君主制"观念的发展使得各国君主与教会的矛盾加剧;三、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打下了思想基础;四、教会的腐败是宗教改革爆发的直接原因。这次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在德国爆发,随后迅速席卷欧洲的其他国家,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引领欧洲迈向近代,并为欧洲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在近现代历史上 ,在科技引进、对待西方文化等方面的态度截然不同 ,在成败效果上差异较大。研究、探讨这一时期的历史 ,应从更深一层的文化视角去看待它。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传统文化、封建经济、政治制度、民族心理的比较分析 ,揭示了近代中日两国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吸收的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