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费希特的哲学体系当中,作为根本前提的自立性自我具有本原行动的力量,它能自我追求其最高的实现。这决定了费希特哲学体系在总体上的目的论解释方式。通过将哲学原则中的目的论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费希特构筑了一个先验目的论的历史哲学体系,即从逻辑上为人类历史筹划了一幅先验性的宇宙蓝图。费希特的先验目的论哲学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着很多无法克服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纵观苏联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不断探索、建构和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贯穿其始终。大致而言,苏联学者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20世纪20年代的探索阶段,30年代的完成阶段以及50年代后的修正和完善阶段。苏联学者普遍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领域"推广"与"运用"的理解路径,逐步建构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组成部分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系统梳理和分析苏联学者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进程,总结其中存在的得与失,对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性质,学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有两种,即要么将其界定为哲学,要么将其界定为科学.这两种看法都没有看到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同时内涵着两个层次,即其既包括用以指导我们理解整个人类历史的一般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同时也包括在其指导下把握现实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具体理论.两个层次分别体现了不同的学科性质,即前者体现为哲学层次,后者体现为科学层次.两个层次的内在统一共同铸就了据以通达社会现实,并内涵着现实批判功能的“真正的实证科学”.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一种批判性的研究》一书中,里格比基于对马克思大量论断的归类分析,判定马克思是一个“生产力决定论者”,即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解释了社会关系的性质,同时生产力的变迁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在里格比看来,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经验上,“生产力决定论”都是一种站不住脚的解释人类历史变迁的理论模式,并同时基于马克思的相关思想,提出了一种对“生产力决定论”的替代方案,其核心是强调生产关系在解释历史中的首要作用。里格比的解读对于我们全面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其将马克思判定为一个“生产力决定论者”,并由此认为马克思同时持有两种“相互矛盾”的解释历史的原则,无疑是对马克思的误读。他的理论失误警示我们,确立理解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原则对于切中马克思思想的精神实质,无疑具有前提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于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来考察历史,赫尔德批判了启蒙精神企图将整个历史纳入同一性体系中的错误做法,而承认历史中的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赫尔德将富有“个性”的时代构成的整个人类历史置于“进步”的链条当中,并采用自然原因和人的自然本性来说明历史的进步。从这个角度来看,赫尔德坚持的是自然历史观。而从进步的归宿来看,赫尔德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不可遏止地朝着理想的社会状态即“人道”前进,因而其自然历史观又具有目的论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梅林论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第二国际"出色的"马克思主义者,梅林力图通过描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来反驳当时普遍存在的将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的潮流,并以此保卫马克思主义。梅林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看待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并对其进行了哲学史的考察;在他看来,历史唯物主义总体上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并因此与传统哲学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虽然梅林没有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但他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并针对各种歪曲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要点解读。梅林的很多理解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本身的,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7.
作为南斯拉夫"实践派"的主要代表之一,马尔科维奇深刻批判了当代以来两种分裂式解读历史唯物主义的取向,即"实证化"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单向度地凸显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维度,并强调通过"回到真实的马克思"来重新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在他看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性与批判性的统一,是一种独特的"批判的科学"。以此为基础,马尔科维奇尝试性地探讨了实现当代社会的彻底的人道化的可能性问题。马尔科维奇对历史唯物主义重新阐释无疑具有许多可取的积极面,但由于其对青年马克思异化批判理论的过度依赖,以致将历史唯物主义固有的"内在批判"维度以一种激进的话语方式转变成了一种"外在批判",从而不可避免地烙上了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8.
如何理解"一次性"历史事件是历史认识论中的重要内容。对此,秉承近代科学精神的思辨历史哲学将"一次性"历史事件视作决定整个人类历史进程普遍规律的外在体现,因而其在根本上是一种严格决定论的做法。鉴于此种理解路径的根本缺陷,现代批判的历史哲学普遍要求直面"历史事件"本身,但却存在着将历史学家的个人主观性思想作为评判和把握历史事件的最终根据的倾向,从而难逃唯心主义的窠臼。通过坚持"总体性"的方法论原则,即将"一次性"历史事件纳入由多种关系构成的"社会现实"之中,并具体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解和说明"一次性"历史事件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从感性、对象性、活动性三个内在相关的层面出发,解除了近代哲学强加在实践之上的概念强制,使其呈现为现实生活中的能够为人的经验确认的生成性存在;此种存在构成为马克思哲学的独特的本体论境遇,它凸显了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即一种相互生成的历史性的“共在”;如此,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对人、自然以及由人与自然之相互生成而造成的历史的全新解读,呈现了它们本然的存在特性。  相似文献   
10.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述的历史规律,由于抽象和分析方法的运用,本身会具有普遍性、抽象性特征,因此直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解释现实往往陷入抽象和空泛.作为科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会面对同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