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当个人与企业之间发生冲突时,企业会如何处理?以H公司为案例.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对其经验材料的分析表明,目前中国企业中实务工作者面临着两难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实务工作者如何协助员工?在"弱势"与"强势"之间该站在哪一边?如何在科层组织中满足员工需求?在对以上两难困境分析的基础上,就社会工作在企业中应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讨论:企业员工关系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性问题;企业社会工作者的地位、角色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女性主义者致力于为女性争取完整公民身份.在此过程中,形成性别中立和性别分化两种公民身份模式.但是,这两种身份模式有着自身内在的对立逻辑,同时面临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多样化的挑战,以及政策实践上的困境.女性主义者为克服此困境,对性别平等的概念进行了重释,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性别中立和性别分化进行了新的综合,试图超越和化解两种公民身份模式的二元对立,在女性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目标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最后,基于女性主义公民身份模式的理论和实践,从两个具体层面探讨了中国女性获得福利和保障的需要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利用劳资纠纷的个案资料,从个体化理论视角分析劳工维权的行动特征和深层困境,发现劳工在维权过程中存在权利意识不明晰的特征,表现出传统礼治下的“理”性行动模式。在社会个体化转型中,个体法权意识未获全面生长、国家治理实践对劳工利益不够重视、个体被抽离但是无从嵌入,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是造成劳工维权困境的深层原因。个体虽然实现了地域流动,脱离了原有的无所不包的制约性关系范畴,但同时,他们的合法权利经常得不到维护和保障。中国流动人口的个体化是一种部分个体化。  相似文献   
4.
2009年4月17日至19日,“企业社会工作与企业社会责任”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本刊之前作过报道——编者)。本次会议研讨热烈,是我国社会工作领域的一次思想大碰撞——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视野中的理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艳兰  张小山 《社会》2002,(4):33-35
理性是西方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自古希腊时代以来,贯穿于整部西方思想史之中.对于理性本身及其理性原则应用的哲学反思是哲学的永恒主题.作为哲学范畴的"理性",它是指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和过程.确切地说,是指与感性、知觉、情感和欲望相对的能力,凭借这种能力,基本的真理被直觉地加以把握(苏国勋,1988:218).而社会学关于理性的主题通常集中在这样两个方面:人类具有怎样的理性;理性对于人类社会具有怎样的功能以及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形式(里克曼,1996:133).本文正是从社会学理性主题这一视角,纵览社会学理论中理性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2009年4月17日至19日,"企业社会工作与企业社会责任"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本刊之前作过报道——编者)。本次会议研讨热烈,是我国社会工作领域的一次思想大碰撞——  相似文献   
7.
陶艳兰 《社会》2011,31(5):226-242
1. 本文是对《中国女工》一书的书评。标题中“无名者生命的诗”的提法,为笔者取意于李猛所译M.福柯《无名者的生活》(参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刊物《社会理论论坛》)中的用法。  相似文献   
8.
贫困大学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群体,社会支持状况及对现有社会支持的满意度是贫困大学生研究领域重要内容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亲戚或兄弟姐妹主要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工具性支持),同学、网友、恋人主要提供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父母、好朋友则是多面向的支持来源。贫困生对各项支持的满意度都接近八成或达到八成以上,他们的人际关系状况和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解释变项。通过加强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支持、建立支持性的社会团体以及进一步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可望缓解贫困大学生心理、情绪障碍,提高他们对各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社会工作实务教学模式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福利时代的来临,更是对社会工作实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以苏州科技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为例,提出"行而知"的实务教学策略能够因应时代和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要求。文章分析了专业信念对行动策略的影响、教师在实施实务教学过程中的几种重要的基本的行动或需要扮演的角色,以及这种"行而知"的行动教学策略带来的积极效果,从行动能力的提升方面讨论了这种行动教学策略中需面临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