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旅游目的地节事活动品牌化发展要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亚芳  赵文秀 《社科纵横》2010,25(12):23-25,34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竞争势头转向目的地竞争,节事活动已成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的重要手段。国内学者业已针对节事活动的运作原则、模式、影响、营销、开发与管理等领域进行了不同的研究。本研究在分析节事活动的定义和内涵,阐释节事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影响和作用的基础上,提出旅游目的地开展节事活动品牌化发展的六大要素:定位、特色、协同、社区、互动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的发展实践表明:乡村旅游活动是由旅游者和提供旅游活动的社区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的,缺少社区参与的乡村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基于此,本研究深入分析了甘肃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的可行性,并根据发展现状归纳出甘肃乡村旅游四大主要社区参与类型是城郊休憩型、新型城镇型、景区覆盖型、交通节点型,研究指出了各类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和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指出农民是社区参与的真正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增收、就地转移劳动力等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西部企业在"学习型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双重背景中运行,应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市场化的重要性.通过对甘肃省人力资源培训市场的实证研究,试图找到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市场化的规律性问题,探求人力资源培训市场的发展方向,为西部企业人力资源再造提供"终身学习"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红柳湾镇哈萨克民族社区和宕昌县官鹅沟藏羌文化社区为例,通过田野调查的一手资料,阐述了两个典型民族社区文化主体在旅游开发前后,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轨迹,揭示了社区旅游不仅对民族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传承功能,并且这种功能随旅游业的发展能够自行升级演进.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发展西部乡村旅游的三个向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乡村有着丰富多彩的原生态自然与文化资源,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因此,乡村旅游能够成为西部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成为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催生力量。基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西部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科学规划、合理统筹好乡村旅游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关系,确立乡村旅游发展中农牧民的主体地位,引导"小农"向"大农"转化,培育西部乡村旅游发展的自组织,最终实现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6.
符号消费是由消费需求主导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后现代社会的主导消费范式。符号化的旅游体验及消费是一个建构符号和解读符号的过程。对旅游主客体系统进行符号化解读,对旅游消费的符号表象化危机进行反思,重视符号与意义的建构、符号载体和符号价值挖掘的统一,加强旅游符号的宣传和营销,最终使旅游者感知旅游吸引物背后所代表的符号化的社会价值和理想,实现消费预期的符号系统与现实体验的重叠与同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