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编者按:本刊上期发表了<老青岛的俄国人>后,很多读者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当年,青岛是哈尔滨和上海之外,俄罗斯人在中国的第三移民城市.青岛的近代城市文化中,除了受德国文化的影响,也浸润了不少俄罗斯的风情.比如青岛的欧式建筑中,俄罗斯风格的不在少数.青岛最早的涉外婚姻中,俄罗斯人是第一位.作者鲁继勇在1996年到2005年留学俄罗斯,获俄罗斯文学博士学位,深谙俄罗斯历史和文化.另外,他从年少时起,颇受热衷研究青岛近代文史的爷爷和父亲的影响,对岛城的史、事、人物查询资料,考竟源流,较有独自的见地.他将为读者陆续带来<老青岛的俄国人>,也带来一种我们不常见的青岛近代文化和一个别样的经典市南.  相似文献   
2.
老青岛的外国侨民中除开办有日本中小学、美国学校、英国学校、德国学校之外,俄国侨民在莱阳路还开办有俄罗斯学校。俄国矿业工程师尼噶拉伊·伊万诺维奇和妻子安娜·珀里斯考夫娜牙医师带领他们的两个女儿从哈尔滨来到青岛,一家人住在当时上流社会聚集的太平角一带,姐妹二人在俄罗斯学校读书。  相似文献   
3.
T·尤里甫的另一个侄子,W·尤里甫在俄罗斯大学时学的是建筑工程,在T·尤里甫来青岛后认为青岛适于欧洲人居住,而青岛又正处于一个城市建设发展时期,认为W·尤里甫来青岛发展可以发挥作用,遂召他来到了青岛。W·尤里甫来青岛后,向青岛市政府申报材料,成为了注册建筑设计师,他亲自设计的建筑受到业主的认可,业务应接不暇,于是他成立了尤里甫事务所,以建筑设计为主,也从事营造建筑。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老青岛喝牛奶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再加上西方人士不断迁入青岛,牛奶业(当时的习惯叫做牛乳业)成为青岛的一大产业。1940年北京《中华周报》一篇《青岛早晨》的散文写到:朝霞在海面上升起,送奶人的自行车行在起伏的马路上,牛奶瓶碰撞着,叮当作响,这是每天清晨青岛的音乐。  相似文献   
5.
青岛素有琴岛美誉,青岛人最早见到的西洋乐器的演奏,是在德占时期。有记载称:由中国高官参加的一次德国人的家庭聚会中,他见到有一位中年妇女弹奏披雅娜(当时对钢琴的音译),一位少女拉着怀娥玲(当时对小提琴的音译),就问德国人:演奏这么一场,要花多少钱?对方说这是他的妻子和女儿,这使得中国的高官十分尴尬。  相似文献   
6.
1898年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将胶州湾周围作为德国殖民地.德国立即大力开发青岛,欲建为远东"小柏林",美国、英国、日本、俄国人来青岛发展,美、英、俄先后建立了领事馆.  相似文献   
7.
在老青岛居住的俄国人中,很多从事与医、药有关的工作,有的行医、有的做医护人员,有的开了药房。可塞廖夫从俄国延西伯利亚铁路乘火车到了中国,他选择了青岛作为居留的城市。因为在这里住有很多同胞,城市是熟悉的欧陆风貌,他依稀感觉还是生活在欧洲。可塞廖夫在中山路南段9号开了一家药店,他的家住在中山路8号,就在药店对面。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后,青岛的饭店餐饮业形成了中餐、西餐、日本料理三大格局.当时,虽然中国政府收回了青岛的政治主权,但来青岛的日本人和跟随企业来青岛落户的西方各国侨民与日俱增.尤其是从上个世纪初进入青岛的西方饮食文化,在这一时间段逐渐被青岛的中国人接受,使青岛有了众多西餐店、咖啡厅、酒吧.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初,德国人将西方文化带至青岛,而在传播方面,客寓青岛的俄国侨民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