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东周时期南方楚地巫风炽盛,巫术的执行者巫觋在楚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运用考古和文献费料,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楚墓出土的漆木器"镇墓兽"为楚国巫现死后载魂升天法器的新说,并进一步分析认为战国时期楚地不仅巫文化分布范围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巫术与政治权力结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大量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未充分参与课程开发从而制约了校本课程的发展。本文主要探讨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论海上石油污染与中国海洋环保法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我国海域及石油污染的现状,探讨了我国海洋环保法制建设在该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不足,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4.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老年抑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及生活满意度指数问卷,对绍兴市795位老年人进行测查,发现城乡老年人焦虑、抑郁、应对方式及生活满意度存在差异,城市老年人心理水平高于乡镇老年人.居住地、健康状况、性别、应对方式、情绪状态、文化程度等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期原始瓷和印纹硬陶器主要见于吴越文化分布区,而战国中期楚国的鄂东地区随葬这类器物的墓葬陡增.鄂东地区此类器物在器形和纹饰等方面与典型吴越地区的同类器物特征一致.其墓葬葬制的多元考古学文化特征反映了楚文化的开放性和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多元性,同时也从一个方面展现了民族文化融合的层级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国际法上国际责任这一重要制度的不足,结合违反国际义务行为的性质,着重探讨了该制度的形式及执行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前发现的部分东周时期青铜水器上所刻的鱼、蛇和巫觋祭祀图案的主题,与文献所记颛顼于蛇化为鱼之时"死即复苏"神话的内容是一致的。此类青铜器的图案是对《山海经》"颛顼死即复苏"过程的借用,藉此象征随葬该器物的墓主人通过此类巫事活动能如颛顼一样得以复生。  相似文献   
8.
丁兰华 《公关世界》2023,(22):54-5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体形式出现推动了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消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提升了消息的传递速度和传播范围。基于此,本文对融媒体和新媒体的概念进行阐述,分析新媒体传播的优势和阻碍,并提出融媒体环境下新媒体的传播对策,以期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首先阐述了语义留白的意义、常见语义留白的分类以及语义留白的美学效果,然后结合实例分析了接受美学和格式塔心理学语义留白翻译理论,简略探讨了语义留白之美在翻译中保留与遗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明研究展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脉络,丰富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面貌的认识,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中华文明类课程思政建设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楚文化考古》等中华文明类课程,蕴含着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为此,以《楚文化考古》课程思政为抓手,紧紧围绕增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史和楚文化遗存彰显中华文明之博大精深等主题为切入点,在学生的课堂教学、考古实习、科研创新项目、毕业论文等方面,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有效推进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