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0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词史》(山东教育出版社 2 0 0 0年出版 ) ,是一部很不寻常的文学史著作 ;所以说它不寻常 ,是因为它不仅为我们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文学观念。新时期以来 ,中国文学史方面的论著不断涌现。尽管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不乏新见 ,但讲来讲去 ,大都还是 6 0年代游国恩和余冠英两部文学史论到的那些作家和作品。按照邓红梅博士的说法 ,它们都是“男权社会的男性文学史”。而邓红梅博士却独辟蹊径 ,把视角集中到女性文学 ,而且是特别适宜于女性抒情的词作。不少人都认为 ,婉约才是词的正宗。而邓红梅博士更认为 ,词比…  相似文献   
2.
1995年 ,我开始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当时是应王世舜老师之邀 ,参加他酝酿多年的这一课题。第一步是编写《中国二十世纪学术系年》 ,由他拟定编写提纲 ,由我写出样稿 ,这一工作就算开始了。我主要借助冯契主编的《中国哲学大辞典》和邢贲思主编的《中国哲学年鉴》 ,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其中的《哲学卷》。同时 ,我还作了《史学卷》和《文学卷》的统稿工作。王老师一再让我主持这一项目 ,我实在不敢掠人之美 ;但由于是多人合作 ,进度不一 ,我又毕竟做了一些催促和协调的工作。直到 1 999年 ,本书才得以出版 ,我总算放下了一件心事…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早就告诫后人:美是难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也认识到,美的本质问题确实是一个难解之谜。然而对于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的人来说,这又是一个无法迥避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曾困扰我多年,现在谈谈我学习和思考的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4.
“气韵”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全齐文卷二五》一则,对这一范畴作了全面的考察与深入的辨析,对于我们今天认识这一范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气韵”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谢赫《古画品》序中的绘画六法。钱先生用了相当篇幅对六法的句读作了考证和辩析,提出了新的见解。对此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本文不作讨论。俱重要的是,钱先生指出,在谢赫那里,“气韵”与“神韵”“同指”,即这是两个可以互相等同的概念。但在后来的诗论中却独标“神韵”,“气韵”反而鲜为人知,钱先生指出:“谈艺之拈‘神韵’,实自赫始;品画之‘神韵’,盖远在说诗之先。”(《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54页。以下引文均见该书1352——1366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千百年来一直为文人士大夫所向往。他之所以选择隐居,主要不是出于对当时现实政治的回避,而是由他内在的思想性格所决定的。他是一位彻悟人生的诗人,同时又是一位热爱生活的诗人。他选择的是一条超功利的审美式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6.
金耀基认为,长期以来的中西文化论争,整个问题不是中西新旧文化论战能够解决的,它是一个社会变迁与发展的问题,也就是文明秩序变更的问题。至于香港文化,他认为文化多元是香港文化的一大特征,而且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标本。  相似文献   
7.
《易》之象与《诗》之喻──《管锥编》札记一则于传勤钱锺书在《管锥编·周易正义二七则》的第二则里,通过对《易》之象与《诗》之喻的鞭辟入里的辩析,深刻地揭示了文艺的审美特征,集中地表达了他的文艺观,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很有启发意义,特橥于此,以公同好.“圣人...  相似文献   
8.
刘熙载(1813—1881)虽然生活在近代,而且在上海主讲龙门书院达十四年之久,但他基本上还是一个正统的封建文人。其美学思想并未超出正统儒家美学的范围。然而我们如果仔细阅读他的《艺概》,便会发现他是一个具有敏锐的审美感受力的人,他对于各类文学体裁的美学特征把握得相当准确,对于代表作家艺术风格的论断也都很精辟。这说明他不仅具有深厚的艺术素养,而且往往是真正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待文学艺术的。因此他虽然说不上是理论大家,但却可以说是一位趣味精细的审美家。当然,如果要指出《艺概》的保守落后乃至陈腐之处,并不困难,诸…  相似文献   
9.
《柳如是别传》是陈寅恪是大部头的一部专著,也是历史考证学派的压轴之作。柳如是深明民族大义、坚守民族气节,但又热衷功名、攀附权贵,其生活和性格是复杂的。本书在诗学上的价值,恐怕远在要学之上。在考据方面,本书又可为后学发蒙起例;但陈氏也未能幸免失于繁琐,这似乎与他“无可为而为之”的心境有关。本文试图通过《柳如是别传》来认识陈寅恪,并进而认识考证学派,是作者二十世纪学术史系列论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米兰.昆德拉是一位知性很强的小说家,他认为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是有新的发现,并从这一观点出发对欧洲小说的历史进行了梳理。他特别推重卡夫卡,认为他的小说已经被接受为社会和政治的预言。笔者认为米兰.昆德拉是一位存在主义的小说家,并对他的小说理论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