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6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跨国经营。文章主要运用纵向考察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与速度、区域分布、产业流向等方面,对有代表性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总结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一般趋势。  相似文献   
2.
3.
为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的变化情况,选用1979—2003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特别是资本投入)来拉动的。因此,今后应不断增强我国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到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运用2008—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相关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密度不高,创新联系仍需加强;相对于创新联系围绕中心城市集聚趋势而言,从中心城市往外辐射趋势更明显;四个创新板块与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国家布局相一致;整体网络中网络密度提升、网络效率和网络等级度下降,以及个体网络中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增加,均对网络中各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头 2 0年 ,形成了以沿海地区优先发展为重点的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 ,但也派生出地区经济在发展中扩大差距、收入分配在增长中出现倾斜、消费水平在提高中产生断层、产业结构在优化中升级滞后、市场环境在完善中局部瓶颈等制约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为了拓展未来经济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经济发展战略应由以沿海地区优先发展为重点的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转向以西部大开发为重点的经济均衡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优势行业的选择是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已有文献中关于承接地行业选择的研究较少.文章以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现状和东部沿海地区向中部转移的十大行业为基础,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建立优势行业选择与空间布局的层次结构模型,分析十大承接优势行业的重要性排序以及行业布局在中部各省的权重.最后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确定出中部各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行业,并为中部地区更好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与技术创新: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增长理论表明,技术进步已成为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本国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也是十分重要的渠道.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发现,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已经成为技术扩散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开展对外直接投资(FDI)是我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中所面临的趋势。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更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各项优势,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在有条件的领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提高本国资金的运作效率,最终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文章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简述了促使我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的因素,以期对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30个省市区2006—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互联网发展水平指数,考察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及异质性。研究发现:(1)中国省域互联网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呈现由东到西逐渐递减的空间格局;(2)各省份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区域创新能力呈倒“U”型关系,空间视角下互联网发展对经济关联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大于空间邻接地区;从地理区位来看,东部地区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正效应,中部地区呈倒“U”型趋势,西部地区暂不明显;(3)从创新主体来看,高等院校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大于企业和科研机构。因此,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既要着力提升全国网络信息化整体水平,也要因地制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ODI逆向技术溢出的母国区域吸收能力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ODI逆向技术溢出的视角,构建母国吸收能力综合评价模型,运用中国2003—2011年的区域面板数据,从获取能力、同化能力、再创新能力三个分能力细分而成的21个指标测度各区域吸收能力,并分区域考察吸收能力对中国ODI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影响地区吸收能力的主要因素为市场对外开放度和发展水平、产出集聚效应、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和现有技术能力;东部沿海地区吸收能力最强,西部地区(四川除外)最弱;地区吸收能力是影响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因素,中部地区吸收能力的促进作用显著于东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