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2.
"文之为德也大矣"引发了众多学者的不同解读,可谓"尺水兴波",余韵无穷。从新文化运动直至当下,基于不同历史语境及话语模式,许多学术解读尽管与原初之意存在差异,但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接近《文心雕龙》中刘勰的原意,笔者借用童庆炳先生的"照亮"说,在现象学视野下,将"文之为德也大矣"与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显现"进行异时空的照亮与解读,厘清"文"与"道",并由"文"鉴"道",索"道"观"文",在本质直观和主客交融的层面上,鉴照洞明,使"文之为德也大矣"历经无限衍义后归于作者初衷。  相似文献   
3.
《故事新编》是鲁迅最具争议的一部作品集,其古今杂陈、时空交叠的奇幻色彩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呈现了光怪陆离的"油滑"之风,也引发了此后学界关于文学与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长期讨论.在符号叙述学视野中,这部典型的虚构叙述文本集合落在了实在世界与诸种可能世界之中.在《故事新编》诸篇什构筑的虚构世界中,人物、情节坐虚探实、坐虚探虚,呈现出虚构文本的跨世界通达性与不通达性.通达性使虚构文本中的此世界获得彼世界的某种效果,不通达性则体现了虚构文本中诸世界的差异.不通达世界的话语对抗,消解了主流话语模式,形成"杂语共生"的意义分歧局面.在通达性与不通达性的意义交叉与分歧的基础上,"区隔框架"理论运用虚构文本对经验世界的二度再现原则,为《故事新编》所体现的文学与现实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形式分析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世界艺术”思想源自启蒙时代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对民族与文化差异的包容是其显著特征。其后,黑格尔在“艺术整体”观中再度阐释了“世界艺术”的思想,并第一次试图为艺术的世界史建立整一的历史体系,“世界艺术史”思想因此得到首度阐发。由于受到欧洲中心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立场的影响,人类文化差异性与多样性问题在“世界艺术史”的探索中被遮蔽、排斥和异化。随着多元文化主义时代的来临,在20世纪以来“世界艺术史”与“全球艺术史”思想的多维阐释和书写实践中,西方学者重新审视了人类文化的差异性问题,并在新国际主义立场上正视并认同文化差异。对待差异性的不同态度始终是理解特定时期“世界艺术史”思想与全球视野中的世界艺术史,即“全球艺术史”思想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佘国秀 《天府新论》2018,(4):129-138
20世纪西方汉学家和艺术史家运用现代性知识话语,全面建构中国艺术史。在此过程中,绝大多数西方学者对中国文人画“情有独钟”。文人画作为中国绘画史中涵盖人物、山水、花鸟题材的独特绘画门类,因其“出位之思”、画家身份界定、画作构成要素、诗意追求、情感表现等因素而备受青睐,成为西方艺术史界广泛认同的中国绘画艺术最高境界的代表。西方现代知识性话语对文人画的擢升与标举,体现了中国文人画传统与西方现代学术规则、话语方式的表层通约性。西方学者在建构中国艺术史的过程中,解构与建构并存,湮没与擢升共现,“立”与“破”同在。被称为“心画”和“心印”的文人画,游弋于绘画和文学的区间,携带了浓厚的现代性气息,符合西方艺术由模仿再现走向直觉表现,西方艺术史撰写由对视觉艺术的语词性再创造走向分析、阐释的主流话语模式与学术规则。文人画的标出性特征与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密切相关,是西方学者建构自身价值体系的一个“他者”注脚。  相似文献   
6.
佘国秀 《兰州学刊》2012,(2):210-212
身处21世纪以来全球化语境,维吾尔族当代小说作家在传统与现代的坚守、融通中呈现出文化抉择的焦虑与困惑,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怀旧观念与现代追求的矛盾与困惑;理智与情感的纠结、角逐。客观看待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是解除这一抉择困境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