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文本"是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以英语诗歌文本为中心,对文学研究中"文本"这一概念在数字化时代的变化所进行的考察显示,数字化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文本概念,文本的准确性、权威性和稳定性等传统特点在数字化时代受到挑战,文本的数字化技术对阅读和人文学科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目前国内英语诗歌教材的编写形式,还带有浓厚的印刷文化时代特点,有必要根据数字化时代提供的新资源和新思维加以改进。积极利用文本的数字化技术,可以提高目前的大学英语诗歌教学质量,改进英语诗歌的研究方法,进而提高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和教学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吴宓1931年6月在巴黎游学时所作的英文散文诗,是目前所见他的唯一一首英文诗歌。这首英文诗歌对吴宓研究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价值还不曾引起足够的关注。该诗创作时,吴宓与毛彦文的感情正处于若即若离之中,而同时又与一美国女子亲近,其个人感情际遇及对婚恋的观念自然构成了解读的重要背景。我们还可以从当时的文化论争来理解这首诗歌的意义。在《学衡》时代,吴宓的态度和思想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等的观点相左,基本属于文化保守派。在主编《大公报.文学副刊》时期,吴宓对白话的态度已经趋于宽容。1931年5月,胡适撰文质疑《大公报》不用白话,《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则表示要白话文言并重。吴宓的这首英文散文诗也可以看做是对此事件的回应,可以看做是他对新诗态度的改变的开始。但在表面的改变之中,吴宓的这首诗仍然坚持了他所认定的诗歌的根本精神和艺术原理,并体现了其做人为文的一贯风格。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跨文化阅读的大背景下讨论了美国作家艾丽丝.沃克对鲁迅的批评,认为她的批评基本反映了她的代表作《紫色》与鲁迅的《阿Q正传》在叙事层面以及思想层面上的不同,并从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接受美学、叙事学、知识考古学以及比较文学角度,探讨了跨越种族文化和性别文化的阅读所遵循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