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庞朴《公孙龙子研究》说:“《公孙龙子》是诸子书中最难读的一本,而《指物论》又是《公孙龙子》中最难读的一篇。”为阐释《指物论》,也不啻百家争鸣。其中不免“以意逆辞”。百家讲公孙龙,公孙龙也就有百家之貌。《指物论》最难理解的是“物”、“指”、“非指”三个概念。下面先看看三种有代表性的说法。  相似文献   
2.
一、师专中文系要培养怎样的初中语文教师? 时代在飞速发展,中华的振兴要求培养无数开拓型人才。这一无价可议的情势决定了我们未来的初中教师应该是些能培养出开拓型人才的人才。目前,我们的初中一般教学水平是远不能适应振兴的要求的。新培养的初中教师必须具有更广博的学识、更高的思维能力和活动能力。师专学生不可能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开拓者,但他们每个人的手上都应该有一根开拓的接  相似文献   
3.
在孔子理论中,礼指的是与血族制度紧密相连的政治制度下的行为规范,是个政治概念。仁指的是与这些制度相协调的对道德观念的规范。虽然仁有时也指服从这种对道德观念的规范的行为规范,但主要还是指对道德观念的规范,因此是个道德概念。按马列主义常识,政治和道德都是上层建筑,道德对政治可以产生影响作用,却不能产生决定作用;决定作用要由经济基础产生。但是孔子没有这些知识,他把政治制度的能否存在  相似文献   
4.
正确称谓中国古代社会,必须以其基本生产方式为依据。而分析《盘庚》篇人际关系,并无奴隶制痕迹。和西方奴隶制形成过程相比照,盘庚之所为刚好堵塞了中国古代社会走向奴隶制之路。商周时期,王侯占有土地,以租税合一形式剥削血族成员,以宗法组织进行统治,是和奴隶制不同的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应有一个特殊称谓,值得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学术风格是坚定保留古已有之的华夏文化精神。华夏文化精神的价值指向是血族的“生生”,即指向血族的生存繁衍。“仁”深刻反映这价值指向。后世往往只从道德哲学角度理解仁,肯定大大缩小其意义。“仁”即“生生”,“生生”即“仁”,可从易学求得证明。《论语》中有关“仁”的重要命题都应从“仁即生生”的角度予以诠释  相似文献   
6.
律诗的形式规范,不但与汉民族语言特点有关,而且与传统文化特点相连。中古的诗歌格律探索,实质上是追寻一种与自然生命力认同的语言旋律。南朝诗文形式的逐步格律化和骈俪化,是南朝作家卓有成效地探索心灵活动和自然运化同构关系的成果。他们从玄学观念出发,要求诗律体现均衡、对称、流动、起伏、多样、统一的自然运动性质。 诗歌格律化的关键是声律。齐梁开始,诗人们即对平仄配置方式多方探索。庾信综合前人成果,实际上提出了各种定型方案,供后人比较、筛选。唐人承受着瘐信,确定了律诗形式规范  相似文献   
7.
文艺批评标准是为进行文艺批评建立的,因此,只有从文艺批评的主要任务入手,才能找到建立文艺批评标准的直接依据。而文艺批评是为解决传达与接收不相称的矛盾而存在的。换句话说,文艺批评存在的直接依据,就在于它具有沟通作者与接受者的职能,能适应文艺活动开展的需要。沟通,才是文艺批评的本职。所谓沟通,就是把作品中的信息介绍给接受者。而作品中的信息,实质是作者的体验。因此,文艺批评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判断作者是否真有体验和作品是否能传达出作者的体验,而不应该是判断作品是否有利于达到某种功利目的。“体验”是什么?谢松龄《天·人·象》认为“体验”无法定义。这里不妨近似地界说为:体验即人对内外宇宙的感觉、感受、理解、联想等一切复杂的心灵活动。人都有体验,但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全部体验准确完整地说出来。体验中的一部分,可以用逻辑语言大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无我之境”共有两则,而直接论及“无我之境”的有如下一段话: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相似文献   
9.
“美” 字,许慎《说文解字》说它“从羊从大”.徐铉随之立了个“羊大为美”的命题.美学家据之而发挥,却未悟到许慎是汉朝人,只能依据汉人的观念,不能真正从文字起源角度说清问题,因他并未见过殷墟的甲骨文字.鲁迅戏称“美”字为“戴帽子的太太”,看出是“太太”,才颇显出观看者的灵性.  相似文献   
10.
《离骚》达到“化境”:主体、客体和艺术形式三者水乳交融,最能传达屈原的具体验;《离骚》的“香草美人”意象并非简单的象征,“香草美人”和其它意象构成意境,传达出正在出演悲剧的大志士的真体验;《离骚》役使神祗灵物的幻想,并非由“浪漫主义手法”炮制,而正是屈原真体验的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