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首先,关于"连续性"的基本含义,亚里士多德有三种不同的论述,探究西方环境美学中的连续性问题正是基于其中的第三种。西方环境美学有其自身生成的历史语境及理论趋向,由此包括卡尔松在内的许多美学家都排斥形而上学,但伯林特却把连续性上升到了一种"形而上学"的高度,以不同于西方哲学传统的思维方式把握世界,更多地认识到事物间的联系而不是差别,连续而不是分离。其次,在环境的建构中,伯林特从美学之外到环境美学,全面呈现了人与环境的过程性的连续与审美的"环境"的生成。而卡尔松对一般环境的认识表明了人与环境"弱版本"的连续性以及自然史意义上环境本身的连续性,作为审美对象的"环境"的动态变化同样体现了人与"环境"的过程性的连续。再次,在环境审美中,人与环境在物质实体意义上的连续性直接促成了环境审美的过程性。而无论是伯林特的"参与模式",卡尔松的"自然环境模式"与"生态学方法",还是罗尔斯顿融合认知与非认知因素的审美模式,它们虽有其各自的理论基础,但都要以人(身体)与环境在物质实体意义上的连续性为起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站在读者接受的角度,对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进行了有关创作手法与思想精神两方面的思考.首先,通过总结作品中的主要事件及其相对应的时间,并结合作者所处的19世纪的自然科学观,对其叙述节奏进行分析.其次,通过联系作者自身的信仰对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最终走向精神复活的原因、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批评.  相似文献   
3.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